(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
![]()
兴福村在哪里?海宁之外的人可能鲜有耳闻。它距长安镇区大概9公里,距桐乡崇福镇中心也是9公里,恰似悬在两个中心镇之间的“孤岛”。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深处乡下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却成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幸福村”,仿若一方世外桃源。
这个村朝气蓬勃,年轻人白天出去上班,晚上几乎都回到村里。因为村里孩子多,还特别办起了家门口的青少年宫。
走进兴福村,文化礼堂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村民正在排练节目;改造后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设施齐全的健身房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这些曾经专属城市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兴福村村民的生活日常。
兴福村,如何从一个贫困的“小透明”,蜕变成幸福洋溢的花漾村落?在扎堆进城的当下,兴福村又为何呈现逆城市化潮流?带着这份好奇与疑问,百村行采访组踏上了前往海宁市长安镇兴福村的旅程,试图拆解这个“幸福村”背后的幸福密码。
■记者 应丽斋 潘钰鑫 朱鑫 插画 张利昌
图片由兴福村提供
【提问】 “深乡下”如何走出去?
“所幸我们抓住了机遇,全村一起努力走了过来。”今年64岁的老书记沈炳林,对“千万工程”印象深刻,“没有政策推一把,兴福村就没有这条水泥路。”
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先天不足”的兴福村是个地道的农业村。种稻、养蚕,村民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过得波澜不惊。
眼瞅着周边的几个村庄迅速发展起来,光是厂房的租金收入就让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拖拉机手沈伟良常年跑运输,见得多了,渐渐就觉得兴福村“赶不上趟了”。一到下雨天,拖拉机轮胎常常陷在村道的烂泥里,他气得直跳脚:“人家村里都修起了大马路,我们村就一条石子路,谁愿意来投资?连个拖拉机都开不动!”
身为当时的村支书,沈炳林又岂能不知,但实在是“手无余粮”。眼瞅着都进入新世纪了,兴福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只有3万元上下。“要出路,就要有能出去的路!”那段时间,沈炳林急在心里,眼睛都憋红了。
2008年,在“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拂下,沈炳林总算看到了一些眉目。“当时叫‘三方共筹’,就是村集体经济出一部分、农户出一部分、政策补贴一部分,主要还是政策补贴占大头。”沈炳林回忆道。
“千万工程”提出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兴福村成了直接受益者。听说村道要硬化了,沈伟良热情高涨,主动承担了运输任务,黄沙、水泥等都是他一车一车拉来的。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兴福村总算有了第一条硬化道路,路面也从2.5米拓宽到3米。
脚下的路通了,脑子里的路也要活络。沈炳林琢磨着,兴福村地理位置偏,既然没法引进来,那就主动“走出去”。
那几年,沈炳林带着村干部四处找寻致富路子。兴福村现任党委书记庄校娟当时还是“小庄”,是沈炳林的小跟班,常常夹个皮包,骑着电动车跟着跑。兴福村的首家现代农业企业项氏园艺有限公司,就是这么“跑”来的。
2009年,沈炳林得知周边褚石村的项氏园艺有扩建需求,但褚石村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一时找不到合适地块。于是,他立刻上门求见,还拍胸脯保证:“建路、供水、通电,你们都不用管,只管‘拎包入驻’就行!”
这份贴心的承诺打动了项氏园艺负责人项跃杰,最终项氏园艺如愿落地兴福村。之后几年,项氏园艺从45亩种植面积一路扩张到210亩,从种植百合花到改种北美冬青和绣球花,亩产效益成倍增长,去年年产值已近500万元。
种植花卉,让村干部看到了“种田、种桑”之外的可能性,但引进大户,就要流转土地,村民总有顾虑。顶着压力,村里召开了户长会,村干部走村串户,宣讲政策以及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最终村民同意流转出900余亩土地。从此,兴福村在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上风生水起,如今已有7个农业大户在此落地生根。
“村集体有了点钱,就可以谈谈‘壮大’了。以前就3万块,说出去都羞人的。”看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庄校娟露出了笑脸。之后兴福村玩起了“资本”,开始跨村入股,先注资马桥街道先锋村结对发展,后又参与了6个抱团项目,每年收取定额回报,同时,还把低效厂房更新出租,腰包越来越鼓。2016年,兴福村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5.17亿元,村经营性收入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44元,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追问】 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没有钱当然不会幸福,但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村集体富起来了,村支书的接力棒也交到了庄校娟手里。“兴福”“幸福”,仅一字之差,村子兴旺起来了,她开始思考,到底啥是幸福?
天黑就进屋,有空就打牌,过去的兴福村,村民几乎没有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庄校娟觉得,村集体有了钱、有了底气,应该干点有追求的事。2015年,凭借一事一议项目,兴福村大手笔开建两层楼的文化礼堂,设置了乒乓球室、台球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等十来个功能室,还把城里的青少年宫请到了乡下。
“很新鲜,那会儿我还在上中学,觉得青少年宫很时髦。家门口就能有青少年宫,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沈婷忍不住感叹。
2023年,好消息再次传来。长安镇着手打造“花漾长安”和美乡村示范片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以此为契机,兴福村又对村文化礼堂建设进行了细致规划,积极打造3.0版文化礼堂:一方面将原文化礼堂改造成仰山书院·兴福阁和烽火剧场;另一方面在新村委会南面打造了中国·海宁宴球文化创意园,并在内部设置了大礼堂。
另外,兴福村还对村里腾退出来的3栋厂房进行了改造,其中一栋改造为健身娱乐场所,规划了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另一栋4层的建筑,1楼建设了藏书2万余册的农家书屋,2楼则改造成了老年活动室。
漫步兴福村,文化礼堂里常有村民排练节目,宴球文化创意园里能学传统手艺,青少年宫内孩子们跟着老师练习书法……这些“城市标配”,已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村里变化可大了,有篮球场、图书馆,闲下来的时候能打球锻炼身体,还能看书充实自己,和城里没啥两样!”沈婷每天下班后从家出发步行10分钟,就可以享受各项文化娱乐设施,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住在乡下。
去年,沈婷还成了居家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每个月要办手工、便民服务、健康讲座、花艺培训等10多场活动,成了村里老人的“团宠”。
硬件升级之外,兴福村独创的“幸福指数”更让村民幸福加倍。
美丽兴福示范户、优美庭院示范户、长效管理星级考核5星……在村民葛伟明家门口显眼处,挂着好几块“福”牌。“所有‘福’牌里面,这块‘美丽兴福示范户’含金量最高,全村每年只发10块,我们家也是攒了很多‘幸福指数’,排进全村前10名才拿到的。”葛伟明指着其中一块“福”牌一脸自豪地说。
葛伟明口中的“幸福指数”,是兴福村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而创建的特色品牌,这一始于2019年的创新实践,最初为推动垃圾分类而生。
当时村里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召,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可如何激发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呢?庄校娟寻思着,可以通过物质奖励这个法子,对每户居民赋分100分,制定奖惩措施,年底再根据积分,到指定超市兑换各类商品。
“幸福指数”最早推行时,庄校娟的内心是没底的。所幸,效果立竿见影。村民原先乱丢乱堆放垃圾的现象迅速减少,各类垃圾都被有序放置到不同的分类桶里,房前屋后、村道小巷也变得干干净净。
“这次成功尝试给我们村里推进文明创建吃了定心丸。”有了成功的经验,庄校娟还对“幸福指数”进行了全方位扩容——围绕环境卫生、文明出行、节俭养德、邻里和睦、家庭和谐五大方面,制定了7个类别19个项目的考评细则,进行全维度考量。
通过这一考评机制,2023年兴福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100%,星级文明家庭建成率达98%,邻里矛盾少了,互助氛围好了,文明乡风越来越浓了。
“现在邻里之间要是有点小矛盾,一想到‘幸福指数’,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好好商量解决。”葛伟明拿自己家举例,积分多,能兑换不少实用的生活用品,“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现在你追我赶,都想为村里的文明建设出份力。”
从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到文明机制的“创特色”,兴福村用一个个具体的变化证明:乡村发展不必复刻城市,而是通过激活自身动能,与城市形成文明共鸣。这里的每一处新景、每一张笑脸,都在诉说着城乡文明融合的生动故事,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在共富路上的无限可能。
【叩问】 如何反“空心化”提升村引力?
“也许乡村从不是退路,而是可以生长梦想的地方。”扎根兴福村11年,返乡青年徐朱峰亲历着乡情的升温,也见证着村庄的蝶变。
沿着兴福村村道陆兴路行驶,沿途会出现一块“植物图书馆”标识牌,拐进小路再左转,一个颇具田园风的门头渐渐展现在眼前。
推门进去,百日草、琉璃苣、波斯菊、虞美人、地榆、树莓……千余种花草在这里竞相生长,处处透着野生的灵气,其中还有不少花材是罕见品种。
即便已是秋天,这里依旧绿意盎然,藤蔓缠绕的廊架下光影斑驳,石径旁的喷泉草随风轻摇,一汪清池倒映着天空的湛蓝与白云的轻盈……没有围墙的束缚,没有屋顶的遮挡,抬头是蓝天,身边是草木,移步换景,随手一拍都是氛围感满满的大片。
在门口一个叫“Flower Bar”的花材小屋,我们找到了徐朱峰,他正在窗口插花。这几天,他都在农场忙活,为新一季的“晒秋”主题提前做一些布置。
他一边修剪花枝,一边笑着讲述起创办“植物图书馆”的过往。原来,这座“植物图书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在这里,没有书籍,取而代之的是上千种形态各异的植物。农场主理人徐朱峰用11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都市白领到“植物馆长”的跨界转型。
今年39岁的徐朱峰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从小就对花草树木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园林设计专业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设计院,成为一名园艺设计师。
然而,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渐渐让他感到束缚。“每天面对电脑画图,虽然稳定,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徐朱峰感慨地说,“我更喜欢泥土的气息、花草的生长,向往更自由、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2014年,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设计院的工作,戴上凉帽卷起裤管,来到乡野田间。因为在他眼里,广阔的乡村大有可为,回乡创业是大有前景的。
可从一个收入稳定的白领,到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父母都觉得他疯了。母亲由于担心,曾多次要求村里不要把地租给他,劝说他回城工作。不过,徐朱峰像个“叛逆的孩子”,他始终相信,土地不会辜负真心耕耘的人。他毅然向村里租下了13亩地,从零开始打拼。2016年,“植物图书馆”正式开始营业。
“每种植物都如一本独特的典籍,静候着细心的人前来品读。”在徐朱峰眼中,植物也有自己的脾气,顺着它们的性子来,反而能长出惊喜。而且植物的抽条、结苞、开花、凋零都有各自的意义,每一个阶段都值得欣赏。
2018年后,概念新颖独特的“植物图书馆”迅速吸引了市场的目光。不少游客从各地驱车赶来打卡,各类淘宝商家、摄影博主、模特也都慕名来此取景拍摄。甚至,彭于晏、刘诗诗等明星也曾来此拍照,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过400人次。
扎根兴福村的11年,也让徐朱峰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刚来的时候,其实村里也没什么流量,挺偏的位置。”他回忆道。但是近几年,兴福村融合发展餐饮住宿、农业生产、乡村休闲等多元业态。尤其是2023年“植物图书馆”被正式纳入花漾村整体文旅版图后,成为串联乡村生态游的关键枢纽,让兴福村的人流量、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升。
青年人在乡村的成功,也离不开乡村的赋能,徐朱峰与兴福村从来都是双向奔赴。“植物图书馆”成功盘活了乡村资源,吸纳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相应地,村里也为它做了很多配套,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等问题,还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甚至为其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作为停车场,方便游客停车。
“虽然当前村里的老龄化程度很高,但我们不是空心村。”庄校娟欣喜地看到,这些年越来越多像徐朱峰这样的有志青年回归乡土,建设家乡。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托举起这群青年人的梦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全方位支持,让这群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
“遍野的花骨朵,也能够耐住寂寞,怎么怎么那么像我……”正如徐朱峰最喜欢的歌曲《野人》中所唱,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活成“野人”,并在深乡田野耐住寂寞。他们把自己无畏地注入这片热土,并赋予这片土地不一样的内涵。
或许每个人心底都有这么一座开在乡野的“植物图书馆”——那里收藏着露珠的重量、风的方向,还有一颗原始纯粹且热血跳动的心。
※村庄名片
兴福村
兴福村位于海宁市长安镇东北部,全村总面积2.3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小组12个,总户数588户,总人口2568人。2024年,兴福村集体经济收入837.81万元,同比增长24.57%;经营性收入378.70万元,同比增长36.34%。该村先后获评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金3A级景区村庄等省级荣誉。现有省级文保点1个、海宁市级文保点2个,现存古石桥7座。
通过深入挖掘村内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兴福村成功打造了“烽火文化、传承兴福”的品牌形象,依托项氏园艺基地、非遗文化项目“谢师傅宴球厂”、文旅项目“植物图书馆”,积极打造乡村农文旅“美丽经济”,并带动村民实现稳定就业。2024年,兴福村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性收入150余万元。
※村书记的心愿 34
土地复垦+文化赋能: 打造集体经济腾飞“双引擎”
我是海宁市长安镇兴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庄校娟,我深感当前兴福村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村内近半村民小组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了整组搬迁,这为我们的土地复垦流转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契机。
兴福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多元化的文化资源,然而这些优势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未能形成独具兴福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旅游线路。同时,如何把握土地复垦流转的时机,引入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亦是我们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我期望,能够深入挖掘兴福村的文化底蕴,整合现有资源,将村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等巧妙融合,打造一条集“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创意研学”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同时,积极寻求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引入适合本村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利用复垦土地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种植或养殖,将农业产业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形成“种养+加工+观光+研学”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农文旅融合与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双轮驱动,增加村民就业岗位,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增长,让兴福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