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7点的天空还未完全放亮,在六盘水火车站二楼候车室,58岁的退休矿工张马村背着小外孙在候车。“外婆想他了,趁着周末,带孩子回老家看看外婆。”张马村用一扇背带背起小孩子坐在椅子上,两岁半的小孩身高超过了张马村的上半身,张马村坐着时,小孩子在背上双脚有些弯曲,时不时地往上蹦。
7点5分,列车开始检票,张马村拖着行李箱,背着小外孙起身,孩子在身上左摇右晃,有些兴奋。他们要乘坐的火车是7点15分发出的6081次绿皮列车,这趟列车从六盘水站出发驶向黔西南州兴义市威舍镇,沿途共停靠19个山区小站,运行时间7个小时。
![]()
6081次绿皮列车停靠在发耳站。
水红铁路是一条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的普速铁路,是乌蒙山区煤炭资源外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水红铁路上运行的6081次绿皮列车,自2009年7月开行以来,沿着水红铁路穿行于贵州西部的山峦与村庄之间,为沿线的居民群众提供出行便利。
水红铁路的畅通与高效运行,得到中国银行的金融支持。2020年,中国银行与国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以金融力量助力铁路畅通运行。
“当时我们主动与辖内的水红铁路公司对接,依托国铁集团背景,聚焦其运营资金需求,多次上门对接,专项拟定授信方案,将需求精准转化为实际支持。”中国银行六盘水分行副行长田琳说,在贷款投放环节,六盘水分行严格遵循市场自律机制,坚持让利放款,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率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指导下,六盘水分行一个星期内就组成了工作专班,专班职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短时间内为水红铁路完成融资需求。通过银行贷款,盘活了水红铁路10亿元负债,让铁路公司减小资金压力轻装上阵,保障铁路运输。
![]()
阳光透过车窗照进6081次列车。
“作为西南地区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红铁路不仅承担着煤炭等物资的运输任务,也承载着便民、富民和乡村振兴的使命。”田琳说。
60岁的布依族阿姨卢朝南上车后,把装着一只大竹篮的背篓放在小桌子上,从挎包里拿出一个包装的卤鸡腿做早餐,她两个小时后在营街站下车。
“女儿家在六盘水,每天从家里准备一些土特产或蔬菜,坐下午的火车到六盘水,当天晚上卖完,在女儿家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坐火车回家。”卢阿姨边吃边聊。
“现在一年四季基本都有东西卖。”卢阿姨将手里的包装袋放到桌上的小托盘里,从挎包里掏出纸巾擦擦嘴再擦擦手后扔到托盘。
![]()
卢阿姨带着空空的背篓乘坐6081次列车回家。
樱桃、李子、杨梅、红薯、花生、蔬菜,卢阿姨一一列举。“村里如今发展了产业,樱桃、李子都是,今年我家光是樱桃就卖了两三万块钱。”列举完后,卢阿姨低下头小声说,脸上浮现一抹自豪的微笑。
“要不是有这列火车,哪有那么方便啊。”卢阿姨说,“7块钱的车费,我们的土特产能生产也能卖出去,生活慢悠悠地过着,心里有底气。”
张马村大叔也在同一节车厢。他刷着手机,唱着山歌,他的小外孙脱了鞋站在座位上,仔细听着外公唱山歌,自己也跟着唱歌词的最后两个字。
“10多年前,我就是坐着这趟火车,送他的妈妈去六盘水读书的。”张马村大叔关上手机,轻抚着小孩子说。“这条铁路虽然慢,但也承载着我们的便利和记忆。”
![]()
张马村大叔带着小外孙乘坐6081次列车回老家。
列车穿过云雾缭绕的山间,在抵达发耳站时,阳光才照进车厢,列车再次启动,温暖的阳光随着列车向后移动。望向窗外,静逸的村庄与山顶的阳光,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乡间画卷,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
金融“活水”浇灌,水红铁路运输效率显著提升。“通过为水红铁路运输提供精准、让利的金融服务,我们间接帮助打通了农产品‘出山’的通道,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以金融力量为笔,为水红铁路的稳定运行、为沿线农业、为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田琳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怡
编辑 刘力维
二审 王淑宜
三审 岳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