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诺贝尔奖的消息再次从斯德哥尔摩传来,74岁的日本科学家版口志文站上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领奖台,紧接着京都大学的北川进又斩获化学奖。短短三天,两项诺奖落入日本手中。
这已不是新鲜事。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已拿下22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几乎年均一个。而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至今只有屠呦呦一人。
![]()
![]()
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卓越表现,绝非偶然。深入分析,这一成就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系统性的支持体系。
研发投入是日本科技崛起的基石。据统计,2016—2021年日本始终保持3.0%以上的高水平研发投入强度。这种持续数十年的高投入为科研提供了稳定保障。
更重要的是,日本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14.6%,远超过许多国家。这种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是孕育原创性突破的温床。
日本特有的“科学风土”与人才培养机制同样关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指出,日本量产诺贝尔奖的原因包括“科学风土”、战后教育改革、导师精神气质的影响和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
日本教育理念中推崇“专精人才”,对各行各业具有高度包容性。这种环境让青年学者能基于兴趣而非功利选择科研道路。
师承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在物理学领域,从第一位获奖者汤川秀树开始,有7位获奖者的成果属于基本粒子领域,形成了明确的五代物理学家学术谱系。
![]()
诺贝尔奖的颁发存在显著的“时差效应”。有统计指出,诺贝尔获奖人做出代表性工作与获奖时的平均时间差为16.1年。
日本的获奖成果大多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井喷,其实是日本几十年前种下的种子,现在才开花结果。
![]()
回顾历史,二战结束后,日本很快进入了经济恢复重建期。从1960年到1973年,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
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十年动荡,科研体系几乎从零开始重建。全国科研人员不到一万人,实验设备匮乏。很多科学家做实验用的都是自己手工拼凑的土设备。
![]()
中国科学家并非没有触摸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可追溯到建国前。
比如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以及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
那么,为何多次与诺贝尔科学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分析,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半个世纪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基础科学研究难有重大发展。
解放后,虽然科技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开放前处于封闭状态。赵忠贤指出:“改革之前,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星’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毕竟还很少。”
![]()
![]()
中国的科研体制有其独特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关键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从“两弹一星”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杂交水稻到载人航天,这些成就虽然看起来似乎无缘诺奖,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长足动力。
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但同时,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仍相对不足。虽然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但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仅为6.91%,与日本的14.6%仍有明显差距。
科研评价体系也面临挑战。过去那种“三年一考核,五年要成果”的急功近利模式,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科学家从事长期、高风险探索的积极性。
![]()
面对差距,我们既无需妄自菲薄,也不应盲目自满。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最广阔的应用市场,这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正在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阴和俊部长表示,“十五五”时期将重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中国已经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土壤”的改良。周程教授强调:“全面改良科技创新‘土壤’比定向培养人才‘苗子’成效更大;前辈学者的正面示范作用有时胜过‘帽子’‘位子’‘票子’的激励。”
按照诺贝尔奖20—40年的时间周期,中国在2000年后加大科研投入所产生的成果,很可能在2030年到2050年之间迎来收获期。今天的耐心与坚持,将决定未来中国科学的高度。
北大的周程教授研究发现,日本新世纪的19位获奖者平均年龄70岁,做出获奖成果的平均年龄42岁,两者相差28年。这意味着,科学突破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沉淀与验证。
今天的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人才储备。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