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把一片看起来没用的荒地,变成了能“种”出稀土的田。
![]()
接下来的事儿,很快在产业链和政策层面激起涟漪。新规从11月8日开始执行,把几种关键稀土产品纳入出口审批清单;市场马上有反应:稀土价格一度下跌约15%,下游相关产品也松了口气,部分厂子开始补产能、招人。表面上看价格跳了,里面牵动的却是更长的链条——原料来源、提纯工艺、地方试点和国际博弈都跟着动了。
先说市场和企业那端。国内一些焊条厂、磁性材料厂的采购员告诉记者,原料便宜了之后,确实有能力把产线开高一点,个别厂增加了几十个岗位,这种增长不夸张地说,是“边修复边挣钱”的模式在发挥作用。国外那边紧张得更明显:美国在德州有家投资50亿美元准备自建提炼链的公司,一直想把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看到这种生物成矿的技术后,原有方案的竞争力被冲击;澳大利亚有几家矿企派人来中国想学这套技术,被婉拒。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方面对华政策也有微调,部分限制措施被重新审视,说明供应链的敏感度在提升。
![]()
把时间往前推,事情有根有源。2025年11月,中国一个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论文,实证了乌毛蕨这种植物能把土壤里稀土离子一步步吸收、浓缩并结晶成可回收的矿物颗粒。论文里的描写并不玄乎:根系把极微量的稀土离子吸上来,输送到茎叶的维管束和表皮,随后在植物体内形成纳米级颗粒,这些小颗粒像搭积木一样逐层合并,最后长成“镧独居石”那类稳定的晶体。实验用的是显微成像、元素谱分析和时间序列跟踪,数据表明乌毛蕨体内的稀土含量可达到普通植物的几百倍乃至上千倍。
论文还给了田间试验的数据作支撑。研究团队把乌毛蕨种在稀土尾矿和含锰废弃矿区,发现这类地块上的乌毛蕨生长并不比正常地差,反而在某些条件下更旺盛,随时间累积的可提取稀土比例也稳步上升。关于安全性,论文专门做了风险评估:稀土离子本身对细胞有毒,直接堆积在植体里不行;乌毛蕨的做法是把这些离子转化为不溶性的矿物晶体,既保护了自身组织,也把可能的环境危害“锁”住了。中科院等机构据此制定了种植规范,特别强调不得在基本农田上种,优先选尾矿、废弃矿区等不适合耕作的地方,这样既能回收资源又不占农地。
![]()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这套办法吸引力明显。传统的稀土开采通常要挖山、露天采矿,带来大量尾矿、废水和土壤污染,环保成本高、社会阻力也大。用植物把残余稀土“吃”出来,既不大规模开挖,还能改善一部分土壤结构,成本低、参与门槛不高,农户也容易上手。几处小范围试点已经跑出初步经济数据,回收和修复并行的模式开始显现效果。
这项新路子能被认真看待,并非偶然。回看中国稀土产业,几十年来打下的技术基础功不可没。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院士团队建立的串级萃取体系,把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带到可复制、可放大的水平。靠这类工艺,中国掌握了从矿石到高纯材料的完整链条。官方统计显示,国内承担着全球大约七成的开采量和约九成的分离加工能力,能批量供应多种高品级稀土产品,这是现实的底气。
![]()
把生物成矿示范和已有的化学分离能力拼起来,技术链条就显得更完整。当前这项生物成矿技术不对外转让,官方说法是出于保护资源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考虑。配套的政策也动起来了: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在十月联合发通知,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把金属钬、含钬合金等关键元素纳入审批清单,从当年11月8日起执行。论文发表到政策落地、市场反应出现,时间并不长,技术端和政策端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合力。
推广并非没有问题。科研团队和地方试点在不同地块遇到土壤差异、回收效率波动、植被管理等现实难题。为此,专家组把工作分成阶段:先在小面积尾矿地做密集监测,记录植物吸收速度、结晶效率、土壤化学及重金属共伴随情况;在数据足够后,把可行的操作手册发给地方,规定种植密度、采收频率和后处理流程;只有通过环保评估后,才允许放大到更广的地块。每一步都有监测数据支撑,避免“一窝蜂”式地盲目扩大。
![]()
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互动也在走路。部分民营化工企业介入后处理和分离环节,利用现成的串级萃取技术把植物采来的原料提纯成工业级产品;一些地方财政把这视为产业与生态治理结合的新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试点。市场的反应是:原料来源变得多元,价格波动趋稳,采购方开始重新评估长期合同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博弈进入新阶段。
这事儿在行业内部引发了不少感想。有人说,从“挖山”到“种地”,这转变挺有意思,像是把修复变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路径。也有人提醒,短期内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开采,很多技术细节和放大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得靠更大规模的实践来检验。政策、企业、科研和地方三方的配合,决定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
![]()
目前相关政策已开始执行,部分试点数据陆续公开,市场也在根据新的供给预期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