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于执着不明智,要适时灵活,所谓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又有人说,没有强烈的信念难以成功,所谓不成魔不成活。
有一个过去的同事,是从别的单位调来的,在原单位混得风生水起,可惜职位有限,跳到本单位图谋发展。他背景深厚、能说会道、八面玲珑,本以为能快速晋升。可就是领导不欣赏,总得不到提拔。他转而悄悄努力,拿下了律师证。在30多岁时辞职去干律师了。现在很成功……(豪宅豪车、巨额收入、社会地位等等与以前大为不同。不用详述了)。
表弟的儿子今年三十七八岁了。上初中时不爱学习,开始搞对象。最后只考了个上了个大专,毕业后也没有什么正经工作,到处打工。唯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感情很执着,信奉一见钟情,一直与初中搞的对象交往,两人感情也很好。但女方父母嫌弃他穷、没有稳定的工作,还质疑他的人品,一直不同意。他拼命打工,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小工头,可离女方的要求依然还差得很远。
家人多次劝他放弃,可他咬牙坚持。他和女朋友也想了许多办法,依然得不到女方家长的认可。反而让女方母亲越发反感,表示宁死不同意,还用绝食等方法威逼女朋友。现在两个年轻人只能消极对抗,默默等待,不知何时修成正果。
从这两个事例中是不是得出前者正确的结论呢?也就是说凡事不能执念过深,该放手时放手。
本人并不认同,只想讨论一下执念问题。
想到一个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强烈的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据说这起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话说塞浦路斯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刻。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梦想中的少女,不想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自己做出来的雕刻,每天向爱神祈求。爱神被感动,运用法力让那个雕刻变成了真正的少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
有两个美国的心理学家搞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让老师告知他们。说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智力水平,极好的发展潜力,以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后来这些学生大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实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依靠自己强烈的信念成功的,而心理学家的实验是用他人的期待形成个人强烈的信念。两者似不相同,实则一致。
前面提到的那位同事应该就不信这个。他本想在体制内发展,目标是升官,眼见难度大,立刻转变,不惜辞去公职,目标转向发财了。他应该算是成功了。
表弟的儿子谁不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却不自觉去践行。他坚持追求理想中的爱情20多年,执念不可谓不强烈,付出不可谓不巨大,可目前看仍未成功。
在普通人眼里,在这两个人身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无效的了。
自然目前下结论也许还早,也许前者同事以后会失败、会后悔当初的辞职,后者也许最后会成功、会庆幸当初的坚持。
可在普通人心目中,即使前者最后失败,他也享受了多年成功的喜悦;即使后者最终赢得爱情,却需要经历多年的痛苦磨难。
很多心理学家提出的定律效应等,大多是通过统计、分析、实验得出的,不可能人人适用,只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过是用来激励那些相信并认真执行的人。
人生苦短。是否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否认真的去践行?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去斟酌。
从个人角度讲,本人倒是愿意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并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践行只求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不管这个成功来得早与晚。这也许有些幼稚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