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1月,COP30(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拉开帷幕。
这本该是人类携手应对危机的高光时刻,但如今会场外的气氛却有些微妙,甚至有点“尴尬”。
因为大家都在等。等一个“承诺”的兑现,等一笔“旧账”的结算。
三十年来,气候大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的承诺说了一遍又一遍。
但对那些真正“水淹到家门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听到的“承诺”多,拿到的“真金白银”少。
![]()
一笔算了15年的“旧账”
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COP15大会上,发达国家就集体拍了胸脯:
承诺到2020年,每年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
这个承诺,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之一。
结果拖拖拉拉,直到2022年,发达国家才宣布:目标“首次达成”,总额达到了1160亿美元。
![]()
数字听上去很漂亮,但非政府组织和观察机构一“扒皮”,发现这1160亿美元里,“水分”大得惊人。
有分析指出,真正算得上“援助”的,可能只有280亿到350亿美元。
剩下的钱去哪了?这里面藏着气候融资最大的“猫腻”——用“贷款”冒充“赠款”。
报告显示,这1000多亿里,高达七成是“贷款”,而不是“白送”的赠款。
![]()
意思是发达国家“帮你”应对气候变化,方式是“借”你一笔钱,发展中国家将来是要连本带息还给我的。
这到底是“履行国际责任”,还是在做“绿色金融生意”?
更要命的是,发展中国家本就债台高筑。
![]()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202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已高达11.4万亿美元,几乎等于其出口总收入的99%。
他们已经快被债务压垮了,结果以“气候融资”为名义的新增债务又来了。
![]()
“药方”开错了?
钱的“质量”有问题,钱的“流向”更有问题。
气候资金,主要分两块:“减排”帮人减碳,比如,投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
“适应”帮人“活下去”,比如海平面上升了,得修海岸防护堤;极端天气多了,得建预警系统。
然而绝大部分资金,都涌入了“减排”项目。而那些“救命”的“适应”项目,拿到的钱少得可怜。
![]()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投资光伏电站,是“投资”,是有回报的,发达国家的私人资本乐于参与。
但给一个小岛国修海堤,是“纯投入”,是“公共开支”,回报在哪?私人资本根本没兴趣。
![]()
结果就是发达国家用“贷款”的方式,投给那些“能挣钱”的减排项目,然后把这笔“投资”算进1000亿的“援助”里。
所以当2024年COP29大会上,各方又定下“新集体定量目标”(NCQG)——比如到2035年每年动员3000亿,总目标1.3万亿——发展中国家已经很难再“激动”了。
![]()
因为信任的“赤字”,已经远远超过了资金的“缺口”。气候资金问题的痛点,早已不是“钱少”,而是“信任崩塌”。
当“承诺”总是姗姗来迟;当“援助”变成了“新债务”;当“救命钱”(适应)拿不到,而“生意钱”(减排)满天飞;发展中国家自然会对整个机制产生怀疑。
![]()
小结
2025年的COP30,不应再是一场“承诺大会”,而应是一场“交账大会”。
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不是画得更大的“饼”,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请停止“文字游戏”: 把贷款从“援助”里剔除出去。
赠款就是赠款,生意就是生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