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场看似寻常的会议却激起了不寻常的波澜。
当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上,以平静而坚定的声音将冲绳居民称为“原住民”,并敦促日本正视并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时,日方代表坐不住了。随后,日本右翼媒体纷纷发文,要求中国立即撤回这一表述。
这一幕不禁让人纳闷:全世界尚有4.7亿原住民,别的地方的原住民能叫得,为何唯独琉球群岛的原住民就叫不得?让日本政府如此敏感?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日本政府的过激反应,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其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被触及的隐忧。
![]()
一、历史的回响——琉球,那不曾湮灭的文明记忆
如果你有机会漫步在今天的冲绳,会在现代化的街区之外,发现另一个琉球——首里城的红色砖瓦虽历经重建,依然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守礼门上的汉字匾额,历经风雨洗礼,“守礼之邦”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这些不是冰冷的古迹,而是一个文明曾经独立存在的鲜活证明。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使琉球,开启了中琉之间长达500年的宗藩关系。
想象一下,在那个依靠帆船远航的年代,一批批来自福建的“三十六姓”漂洋过海,将中华的建筑、文字、礼制带到这片岛屿上。康熙皇帝御赐的“中山世土”匾额,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个王国合法地位的国际认可。几百年间,中国文化已渗透至琉球社会各个层面——
琉球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建有孔子庙,以《四书》《五经》《小学》等为教科书,注重孝义、贞节等伦理道德 。
琉球人结婚仪式与中国相似,正月初一互拜新年,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习俗均与中国无异 。
建筑风格上,琉球采用中国传统的燕脊、匾额、照壁、石敢当等元素,首里城作为琉球王国都城遗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源自福建少林功夫的“唐手”,在琉球演变成了独特的空手道,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武术项目。
汉字成为琉球王国的官方文字,中华的礼仪制度深深影响着这个岛国的社会运转。
闽人三十六姓移民带来先进的文化与技术,这些福建移民多为单姓,后来日本侵略琉球时强迫改为日本姓氏,如林姓改为”新垣”,秦姓改为”金城” 。台湾明星金城武的姓氏”金城”即源于此。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伴随着断裂。
1609年,日本萨摩藩的刀剑打破了琉球的平静,这个岛国开始了“两属”的尴尬处境——既要向中国朝贡,也要向日本纳贡。但这还只是开始,1879年,日本趁清朝国力衰弱,直接武力吞并琉球,实施了“废琉置县”。琉球王室被废黜,王国变成了“冲绳县”。
这段历史对琉球人而言,不是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一笔,而是一场文明断裂的开始。
![]()
二、未尽的棋局——战后秩序中的琉球地位之谜
二战结束后,当世界忙着重建秩序之时,琉球的命运却被悬置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将日本的主权范围限定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同盟国决定的其他小岛,把琉球群岛排除在了日本主权之外。
1946年2月2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的一纸声明更加明确:将日本政府的行政区域限定在四大岛及附近一千个小岛,并以北纬30度为界,将琉球群岛划出。
这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界定,意味着从国际法角度看,日本已经丧失了对琉球的合法权利。
随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47年4月2日通过决议,将琉球群岛正式交由美国托管。这在国际法上意义重大——琉球被明确认定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自敌国割离之土地”。
直到1971年,美日两国签署了《关于琉球诸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才将琉球的“施政权”交予日本。
不过,该协定所表述的的是“施政权”而非“主权”。美国国务院在当时的声明中特意强调:“归还施政权……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
国际法学者指出,根据《联合国宪章》,托管领土的主权变更必须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批准。美日之间的这一安排,绕过了联合国,在国际法上确实存在争议空间。这也正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三、沉重的现实——琉球民众的困境与坚韧
走进今天的冲绳,你会被一种复杂的现实所震撼。
这里是日本国土面积最小的县之一,却承载着超过70%的驻日美军基地,成为美日军事同盟的最大牺牲品。嘉手纳基地是美军在本土以外具有快速反应作战能力的最大空军基地,距离中国大陆仅20分钟飞行时间,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经济上的不平等同样触目惊心。冲绳是日本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的七成。当地大片肥沃的土地被军事基地占用,经济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
据估算,若能收回基地用地,当地收入至少能增长三倍。然而日本政府对此置若罔闻。
但比经济和环境压力更深的,是文化认同的困境。日本政府长期在琉球推行文化同化政策,琉球语的使用被限制,历史教科书被篡改,独特的文化认同面临系统性消解。
最让人心痛的是二战末期的记忆。1945年,日军发布“玉碎令”,导致27万琉球平民丧生,这个数字占当时琉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段惨痛历史至今仍深植于琉球民众的集体记忆之中。
然而,琉球人的韧性也在这种困境中显现。2023年民调显示,仅16%的琉球民众自认是“纯粹日本人”,24%自认是“冲绳人/琉球人”,近25%支持独立。
2019年,近八成冲绳民众在公投中要求迁走美军基地,虽然日本政府未予回应,但这些数字本身就在诉说着一个事实:琉球人的自我认同正在觉醒。
抖音上一名叫“咩咩环球”的琉球女孩的视频作品,正是琉球人文化与身份认同的体现。
![]()
![]()
四、世界的目光——原住民权益与琉球问题的交汇
因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发言,实际上是将琉球问题置于了一个更大的国际框架之下。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4.76亿原住民,生活在约90个国家,他们守护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为此,联合国发表了《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还设立了“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
在这个背景下,承认琉球人的原住民身份,实际上是为他们争取应有的国际保护。
此前,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已多次批评日本政府,要求其消除对琉球人的歧视,承认他们的原住民身份。
2025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以160票赞成、3票反对、9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决议草案。这个世界正在形成共识:原住民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
因此,中国在联合国提出琉球民众的原住民地位问题,不是要挑起争端,而是基于历史和法律事实的负责任行为,让这个置于二战后未竟的法律程序回归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使其在国际社会和时间的见证下,找到那个公正合理的解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