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日本的地图, 和日本人看自己的地图, 两者并不相同。这个差异很大。我们眼中的日本, 是一个固定的地理概念。这个概念由国际法确定。日本人眼中的日本, 却是一个变动的范围。它包括了日本现在管理的地方, 也包括了他们希望得到的区域。
我们对日本领土的看法很明确。这个看法来自历史文件。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发布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些文件为战后的亚太秩序奠定了基础。
![]()
《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说得很清楚。它规定, 《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实施。日本的主权将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个大岛, 以及同盟国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日本在1945年签署的投降书中, 接受了这些条款。对我们来说, 这就是日本的地图。这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 也是历史的结论。
但是, 日本国内的看法不同。他们看待自己国家的地图, 范围要更广。这种差异造成了认知上的不同。要理解这种不同, 我们需要看看历史。
中国和日本很早就有往来。在汉代, 史书上就记载了日本使者来到中国。汉朝皇帝赐予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这枚金印后来在日本被发现。到了唐代, 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他们学习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日本的古都京都, 它的城市布局就模仿了唐朝的长安城。在这个时期, 日本的中央政权主要在本州岛的中南部。
到了近代, 情况变了。19世纪中叶,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它学习西方, 建立现代国家, 发展工业和军事。日本也开始扩张领土。
![]()
首先是向北。今天的北海道, 以前叫“虾夷地”。那里住着原住民阿伊努人。日本政府派兵向北, 征服了这片土地。1869年, 日本将“虾夷地”改名为北海道, 把它划入日本。
接着, 日本向南扩张。1879年, 日本出兵吞并了琉球王国。琉球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长期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日本强行把它变成了“冲绳县”。这样, 日本的版图向南扩大了。
日本的扩张没有停止。1894年, 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 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1931年, 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1937年,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试图在亚洲建立一个巨大的殖民帝国。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 它的扩张才结束了。战后的国际文件, 目的就是为了拆解这个帝国, 让日本的主权退回到它扩张之前的范围。
![]()
战后的世界并不平静。冷战很快就开始了。美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 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这导致一些领土问题变得复杂。
琉球群岛, 也就是冲绳, 就是一个例子。战后, 美国占领并管辖冲绳。1972年, 美国把冲绳的“施政权”交还给了日本。美国交出的是行政管理权, 并没有解决最终的主权归属问题。但在日本国内, 很多人把这看作是“领土回归”。他们把冲绳看作日本领土的一部分。
在北方, 日本也有领土要求。二战末期, 苏联占领了千岛群岛南部的四个岛屿。日本称它们为“北方领土”。日本认为这些是它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一直要求俄罗斯归还这些岛屿。在日本的地图上, 这四个岛也经常被划入日本范围。
![]()
日本对海洋的看法也不同。在太平洋上, 有一个叫“冲之鸟”的地方。它由两块小岩礁组成, 涨潮时面积很小。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 无法维持人类居住或自身经济生活的岩礁, 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但日本不这样认为。日本花费巨资, 用混凝土加固这些岩礁, 称它们为“岛”。日本以此为基点, 划出了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这个面积比日本的陆地面积还要大。
这就清楚地显示了差异。
![]()
在我们看来, 日本的领土范围由战后国际法确定。它就是那四个大岛和法定的附属岛屿。
但在日本国内的认知中, “日本”的范围要大得多。它包括了他们实际管辖的冲绳, 还包括他们声称的“北方领土”。他们还主张由小小岩礁带来的大片海洋。
这种差异的根源, 在于对历史的不同看法, 以及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同态度。我们坚守的是1945年确立的法律文件和秩序。而日本的一些看法, 显然没有完全接受这个秩序的约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