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近代中国的两位伟人,很多人会下意识放在一起比较,但越深挖历史越发现,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不是谁的贡献更大,而是时代扔给他们的课题完全不同,连解题的思路和依托的力量,都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孙中山早年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后来成了西医,可看着列强瓜分中国的惨状,他放下手术刀决心“医国”。1894年他给李鸿章写了八千字的政见书,想靠改良救中国,结果连面都没见上,这才彻底死了心。那年冬天,他在檀香山拉了20多个华侨成立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誓词里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把反清和建立共和的目标明明白白摆了出来。
![]()
可革命哪是容易事?1895年广州起义刚筹备就泄露消息,他开始了16年的海外流亡。之后在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等团体组建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也就是后来的三民主义。但从1906到1910年,4年8次起义全败了,早期这些起义多靠洪门会党发动,孙中山自己也说会党战斗不如正式军队,可当时实在没有更可靠的力量。1911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他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可手里没兵没权,迫于压力只当了91天就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宋教仁被刺,他搞二次革命,败了;组织护法战争,被军阀排挤得辞职;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他躲在永丰舰上差点丧命。直到晚年他才明白要联俄联共,还着手改造海外洪门,把“反清复明”的旧宗旨改成革命纲领,可1925年肝癌去世时,终究没看到统一的中国。
毛泽东比孙中山小27岁,辛亥革命时他还在新军当过半年兵。早年他就盯着农民问题不放,1925年写文章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一下点出了革命的关键。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八七会议上喊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带着秋收起义的残部上了井冈山,这是没人走过的路——农村包围城市。
那会儿党内有人迷信苏联经验,要打大城市,可毛泽东扎根农村,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真正跟着革命。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太关键了,1935年1月的这场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之后抗战爆发,他不盲从王明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搞敌后根据地,靠游击战拖住日军。解放战争时,他指挥三大战役,没用多少外援,全靠老百姓推着小车支援前线。1949年开国大典上,他站在天安门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时候才真正结束了孙中山一辈子没解决的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乱局。
孙中山是开拓者,在漆黑一片里砸开了封建帝制的门缝,可他能依靠的主要是华侨捐款、洪门会党和后来的新军,1908年后才慢慢把重点转向新军,却始终没能深入发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毛泽东则站在他的肩膀上,看清了中国的病根不在制度表面,而在底层民众的觉醒,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泥土捏合到了一起。
有人说这是时代造就的差异,其实更是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深浅不同。孙中山带着西医的思维想给中国做手术,却没找到能稳住病情的根基;毛泽东带着农民的视角深耕土地,让革命有了扎根的力量。他们都为中国拼尽了一生,只是一个在破局,一个在立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历史维度上。你觉得这种差异,是时代的必然还是选择的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