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楼继伟在某经济论坛上再次发声,语气坚定,仿佛在敲打一扇尘封多年的大门。
他说,房地产税实际上全国人大立法已完成,难点问题也基本解决了,要适时推出。
房地产税是2013年提出来的,最大的难点是税基的制定,税基应该是自由交易的房产的价值,然后打一定折扣。但是,大量的房屋比较复杂,不是自由交易的,因此,怎么打折是个难题。
2022年时,出台房产税被认为不是时机,现在虽然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但下行仍在过程中,还是比较难的。
这也印证了业内的共识:
房地产税的落地,应该就是地产估值见底的时候。
房地产税,从上海、重庆试点以来,房地产税便如幽灵般游荡在地产圈,每次提及都引发市场震颤,却又总在利益博弈中“难产”。数据显示,2024年房地产业占GDP比重已跌至6.3%,较2013年的15%腰斩过半,行业深度调整已成定局。然而,这头“狼”迟迟未现形,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牵绊太多。
地方财政的窘境,已容不得再拖延。当全国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东部地区暴跌16.2%,土地财政的黄金时代彻底落幕。房地产税的研究背景,本质是一场财政自救的预演:从立法草案的反复打磨,到免征范围的激烈争论,无不在试探既得利益者的底线。
但楼继伟们清楚,泡沫终要挤,税源终要换,这场改革没有无退路。
房地产税真的能刺破房地产泡沫吗?过去在房价暴力上涨周期时,还真不一定。但在目前,答案是肯定的。
增加持有成本,直接打击投机需求,让空置房产从资产变成负债,这本是经济学常识。当持有收益跑不赢税负,抛售潮便如多米诺骨牌般触发,“砸盘效应”足以让虚高房价现出原形。
决策层若敢推出这一税种,必然意味着他们判断市场泡沫已挤压到可控范围,系统性风险基本解除。
看看近期的新闻吧:电商税全面铺开,美团等平台被要求推送餐饮数据用于补税,税务部门甚至追缴微商个税...这些动作,赤裸裸揭示了财政的饥渴。土地出让金枯竭,转移支付压力山大,地方早已从“地主”沦为难民。
开源无门,唯有节流自保,地主家也没余粮。而房地产税,正是那把砍向自己的刀。
其实,越是基建完善的区域,城市维护成本越高。地铁、学校、医院,这些推高房价的利器,每年吞噬着巨额维护资金。以上海为例,仅地铁网络年维护费用就超百亿元。基建完善本身是房价的直接推手,而房价支撑的房地产税,反哺到基建维护上,要想可持续城市化,这是必然逻辑。
从地方来看,推动房地产税,绝非为了扼杀楼市,而是为了构建长期税源。越是基建成熟的区域,房价抗跌性越强,房地产税的征收基础越稳固。
房地产税落地的难度,无非地方土著的抵制、砸盘风险的担忧、税制设计的司法争议。但反向来看,越是房地产税能够落地的区域,也就越是代表了房价的见底。
当前的市场调整,恰恰为房地产税创造了窗口期。房价下跌,租售比改善让税后收益具有吸引力。
它刺破泡沫,标志见底;它逼迫地方动刀,折射落地倒计时;它衔接基建与房价,维系城市生命线。
狼迟早要来,或许就在未来两年。
随着狼真的来了,房价的最后一轮调整,也就来了。是危,当然也是机。
大号谈地产,小号谈经济,防止失联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