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作者|深水财经社 乌海
很久没有公开发表观点的雷军突然在微博上怒了。
11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短短两小时内连发三条微博,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委屈”,他强调小米汽车一直都把安全理念放在第一位,反驳网友“断章取义”的指责,甚至直接晒出旧微博截图作为证据。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激战正酣的当下,创始人亲自下场“舌战群儒”并不常见。小米汽车自2025年5月以来持续发酵信任危机,让资本市场对其跨界造车前景的重新审视。今年以来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把小米汽车的公众形象受到重创,雷军这波反常操作的背后,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影响太大了,不得不亲自下场做一波解释。
雷军曾经说过,造车是他的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但是这一条路肯定不可能平坦,高开低走的行情说明,雷军真的要把用户体验真正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光靠打嘴炮。
![]()
一、雷军的自辩逻辑
11月16日14时许,雷军的个人微博突然打破沉寂,第一条动态就直指核心争议点。
他提到,有网友翻出其2024年4月的一次采访内容,将“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句话解读为“小米重颜值轻安全”,对此他连用反问句表达不满:“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还是在这次采访,我谈设计时候说轮毂最难设计,这有啥问题?”
![]()
似乎觉得单靠文字不足以平息质疑,半小时后雷军又发了第二条微博,直接附上四张截图,均为其2023年至2024年发布的旧微博。
其中一条2023年10月的微博写道:“汽车的安全没有99分,只有100分,小米造车第一天就把‘安全高于一切’刻在骨子里”;另一条2024年3月的内容则详细提及小米SU7的研发标准,包括“满足全球最严苛的碰撞测试”“电池包经过120项极端测试”等具体信息。
他在配文中强调:“这是小米SU7发布之前我发的微博,记录我对安全的理解和SU7的研发标准”。
![]()
面对评论区网友的“声援”,雷军的第三条微博更像是情绪的直接释放。有网友留言“很多人断章取义,明摆着针对”,他回复称“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对于“雷总为何现在才回应”的疑问,他虽未直接作答,但这条互动被其置顶超过4小时,显然是希望传递“被误解”的核心态度。
![]()
![]()
从内容来看,雷军的“自辩”看起来很有逻辑,其意图就是扭转公众对于小米汽车只重视颜值,不重视安全的“误解”。
这个解释我觉得也没啥问题,但是最后却又来一句说网友断章取义歪曲抹黑,这个就又跑偏了。公众对于小米汽车的诟病,不是因为你说了什么话,而是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在出事故之前,大家可没有去“断章取义”,是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之后,大家才对于雷军和小米的态度提出疑问的。
二、为何此时“绷不住”?
雷军选择在11月16日集中回应,难道是自己的情绪化,还是有其他更大的压力?
梳理时间线不难发现,这一节点恰好是小米汽车信任危机的余震高发期,更是其资本市场表现的敏感窗口期,双重压力之下,雷军不得不亲自下场“止损”。
首要的推力,是持续发酵的信任危机已从产品争议蔓延至创始人信誉。2025年5月,小米SU7 Ultra率先引爆舆论,车主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实际仅风道部分为碳纤维,主体仍是铝合金,小米官方以“宣传不清晰”致歉,却被质疑“玩文字游戏”。
紧接着,车主李先生爆料刚买的SU7倒车时刹车失灵,故障警告弹出后SOS电话半小时无人接听,小米回应“软件误识别”,但车主数据显示刹车压力归零,更离奇的是车辆送修后竟然能“自愈”,售后坚称“无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小米推送的车机更新,将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锁住半数,要求用户“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被骂“侵犯选择权”。
今年以来,社交媒体相关负面信息铺天盖地,公众号、微博、视频平台成主要传播阵地,这里面或许有些友商看热闹,甚至亲自落井下石,但是这一波负面舆情肯定也不能完全用“歪曲抹黑”来定义。
在一连串事件之后,雷军开始沉默了,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没用的,他也是懂舆情应对的。但是慢慢的,舆情的风向开始有点偏离了小米汽车本身,而是朝着雷军的品格攻击。
很多人扒出雷军之前说过“好看是第一位的”的言论,再一次成为公众情绪的发泄口。更关键的是,这种认知已直接影响到销售市场,大家也能看到,这种品牌认知已经蔓延到车主的销售行为,哪怕是小米的铁粉,也不得不在安全上重新审视,毕竟谁也不想拿性命开玩笑啊。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权威的官方数据,但是从很多媒体报道中已经看到,小米汽车的退订数量在显著上升,订单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以前大家是觉得开小米汽车是有面子,很时髦,现在如果你开小米,可能会被人觉得你“脑子缺根筋”,这个认知的180度大转弯,直接动摇了小米畅销的根基。
资本层面的压力则更为直接。花旗在10月底发布研报称,小米集团预计将于11月18日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总体而言,业绩可能略低于该行预期。
机构研报指出,“创始人个人信誉与品牌绑定过深,若信任危机持续,将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
11月11日,汇研发布报告,将小米集团目标价从75.9港元下调至65.4港元。报告指出,小米集团股价自9月初以来下跌22%,主要受电动车产能扩张延迟和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下降影响。
此外,11月恰逢新能源汽车年终冲量关键期,比亚迪、特斯拉等竞品纷纷推出降价促销活动,小米SU7本就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风险,此时再被“安全问题”缠上,无疑会雪上加霜。
多重因素叠加下,雷军的“绷不住”,本质上是为品牌信誉和市场业绩的“紧急止血”,或者叫“奋力一搏”。
三、解释站得住脚吗?
雷军的“喊冤”能否获得市场认可,核心在于其解释是否能填补“言论争议”与“产品问题”之间的鸿沟,而争议的关键,在于其解释只解决了“语境问题”,却回避了“事实漏洞”。
从“语境辩护”的角度看,雷军的解释有一定合理性。记者查阅其2024年4月的完整采访视频发现,“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句话,出自他对“年轻用户购车需求”的分析,上下文是“年轻人选车,首先会被外观吸引,这是流量入口,但只有外观不够,安全、性能才是留住用户的根本”。
确实存在网友截取前半句进行传播的情况,属于典型的“断章取义”。
他晒出的旧微博也能佐证“重视安全”的表态并非临时抱佛脚。
2023年至2024年SU7发布前,雷军累计发布10多条与汽车安全相关的微博,内容涵盖电池安全测试、车身结构研发等细节,其中2023年12月的一条微博提到“小米汽车采用最严苛的安全标准来设计,车身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和铝占比超过90%,高强钢最高的强度2000MPa”。
![]()
但问题在于,公众的质疑核心并非“雷军是否说过安全重要”,而是“说的与做的是否一致”。雷军的回应巧妙地将焦点引向“言论被歪曲”,却对此前产品争议中的核心问题避而不谈。比如4.2万元的选装配置为何宣传与实物不符?
企业创始人的个人承诺不能替代产品本身的质量保障。即使雷军从未轻视安全,但小米汽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侵害,这不是“断章取义”就能解释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雷军此次回应中存在逻辑矛盾。他强调“安全是基础”,但小米汽车此前的营销重点却明显偏向“颜值”与“性能”,无论是发布会还是网上宣传,都更加突出外观,而安全问题的表述多为模糊带过,比如用小字标示,或者仅用最高数据。这种“说的与推的不一样”的情况,让公众难以相信其“安全优先”的表态。
所以,雷军的“喊冤”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相信雷总的初心,但更需要小米的行动。对于跨界造车的小米而言,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如何辩解言论,而在于如何重建“工业制造的敬畏之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