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19日上午十点,北京的天空有些阴,但空气里满是筹备建国大典的忙碌气息。就在这一天,毛主席提议用半天时间“透口气”,带着即将出席政协的各界人士去天坛散散步。
毛主席离开香山后直接进城,车开得很慢。他隔着车窗看街边张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红条幅,偶尔挥手和路人示意,那神态,与其说是统帅,更像久别家乡的农人回村。
![]()
刚到天坛东门,警卫员来报:程潜、傅作义、张元济、陈叔通等人正陆续抵达。毛主席笑着摆手:“不急,让他们走进来,路上多看看老北京的模样,对以后制定保护方案有好处。”
张元济年已八旬,步履却不算蹒跚。他一见毛主席便拱手,毛主席立刻打趣:“张老翰林,听说当年您在翰林院抄书练字,慈禧太后也见过好几回?今天正好给年轻同志解解馋。”一句话,瞬间把距离拉到零。
![]()
周围人起哄,程潜忍不住接口:“张老,快说说,太后到底有多威风?”张元济轻咳两声,慢悠悠答:“老夫那会儿只管读书,太后远在紫禁城深处,可没随便让小翰林近身。见也好,不见也好,都改变不了我今日同诸位站在一起的事实。”话音一落,众人尽皆莞尔。
秋风骤起,落叶在地面打着旋儿,毛主席顺势招呼大家进饮料棚歇脚。简易棚子里只放几张长条凳,毛主席和程潜并肩坐下。有人递来热茶,他低头吹了口气,语气平和:“眼下北平完好无损地留在人民手里,多亏各位共同出力。以后说到‘古都保卫战’,不是谁赢了谁输了,而是这座城赢了。”
傅作义听得认真,突然插话:“主席若真要奖我,给我一块天坛这么大的勋章岂不太夸张?”毛主席哈哈一笑:“夸张才显珍贵。和平解放价值难以丈量,用天坛打比方,别人一听就明白。”
![]()
聊至此处,陈明仁走近。毛主席把他拉到面前,压低声音:“子良,台湾方面正在散布你被‘秘密处决’的谣言,会议结束后你跑一趟济南,和杜聿明、王耀武合张影,寄几封信回去,谣言自然破。”陈明仁当即答:“保证完成任务!”
队伍重新出发去祈年殿。天坛的青瓦在阴云下泛出黯黯光泽,几位学建筑的年轻人跟在后头,边走边量柱距。毛主席随口指导:“记得把28根金柱的尺寸抄准,以后整修得靠数据说话,别靠眼睛估。”
走过回音壁缺口,向导介绍修补经过。毛主席侧头问傅作义:“那年动工建机场,砍了不少古树,你是心疼呢还是没空顾得上?”傅作义微微一怔,只答一句:“形势逼人。”毛主席点头:“可见形势正确,人就好办;形势错误,智者也难脱身。”
![]()
祈年殿前,人群散开拍照。摄影师徐肖冰举起相机,毛主席突然招手让张元济站到自己左侧:“张老,咱们这样排,后面新军、北洋、黄埔都有代表,照片一出,世人一眼便知旧中国朝代全收进来啦。”张元济轻声回敬:“此后便是新纪元。”
相机快门声脆响,合影完成。毛主席再度看向陈叔通:“陈翰林,科举时代过去几十年,今天在祈年殿留影,感想如何?”陈叔通沉吟片刻,只道:“从前念‘天命’,如今信‘人民’。两字差之毫厘,重量却天壤。”在场将领与学者纷纷点头——这句简短评语,道出了时代坐标的迁移。
午后两点,天色稍明。毛主席抬腕看表,说时间差不多,该回饭店讨论大会章程。他最后回望祈年殿一眼,低声道一句:“修成这殿的人没想到,真正的‘祈年’得靠百姓自己。”说罢大步向东门走去,众人随行,脚步轻快而坚定。
![]()
天坛之行不过半日,却让参加新政协的三十余位人士在轻松氛围中完成了一次心态转换。昔日战场上的对手、朝廷里的遗老、留洋归来的专家,此刻同坐一条长凳喝茶。他们目睹领袖谈天说地、开玩笑、分派任务,深知新政府的胸怀,也真切理解自己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那张“各色人等同框”的天坛合影不久后在国内外大量流传。毛主席建议把照片洗五十打,陈明仁便照办。照片寄到南京、广州、台北,许多原本犹豫观望的旧部看到熟面孔,才相信“既往不咎”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可以触摸的现实佐证。
![]()
回看九月十九日的行程安排,会议文件一页都没批,却胜似千言万语。毛主席用一次古迹漫步告诉所有人:旧制度写在史书里,新国家写在人心里;中国的未来,不靠刀剑,而靠让尽可能多的人心甘情愿地走在同一路上。
天坛静默,古柏无言。那天傍晚,北平城墙外的解放军号手照例吹响集合号。远处的号声飘进祈年殿回音壁,又被弹回半空,似在提醒:过去的硝烟散了,但守护这片土地的责任刚刚开始。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