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的秋日浸满浓郁艺术气息,多场多元艺术盛宴悄然酝酿中。就在11月,上海久事美术馆旗下三大艺术场域正在开放三场跨国界、贯通中西的美学国际交流展:“浪奔・浪流——2025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恍然之视——胡里奥·阿纳亚个展”以及“对称花园——金炳昊个展”。从外滩27号到外滩18号,再漫步至北京东路230号,市民游客可以享受外滩秋日风光的同时一次打卡多个精彩艺术展。 以“浪”为引,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搭起艺术对话桥梁
![]()
浪奔·浪流
2025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
2025.11.15-2026.02.01
上海久事美术馆
(中山东一路27号6层)
展览“浪奔・浪流——2025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在外滩27号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两位来自中国香港的文化先锋携70余组跨越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作品涵盖设计、绘画、装置与日常器物等形式。展览以“浪奔浪流”为文化意象,串联黄浦江与维多利亚港的“水流共生”隐喻,在沪港双城之间搭建起艺术对话的桥梁,为上海观众带来一场兼具地域情感与美学深度的艺术体验。展览自2025年11月15日起对公众开放,持续展出至2026年2月1日。
![]()
作为各自世代的文化引路人,陈幼坚与欧阳应霁虽风格迥异,却在创作中延续跨身份、跨媒介的艺术本真,将“浪奔浪流”转化为“地域文化交融”与“艺术初心坚守”的具象故事,于上海与香港、现代与传统、图像与文字、哲思与幽默间建立深层共鸣,用“共时叙事”串联双城记忆,以创作回归生活本质。
陈幼坚始终以“东情西韵”为核心创作理念,用细腻的视觉语言传递对文化与生活的深度思考。他的创作不拘泥于单一媒介:从陈幼坚过去55年的广告、设计、品牌塑造到艺术创作,到个人文档与收藏,以及精选香港与上海双城对话的录像与访问片段,合共超过30个单元之展品,以全新方式编排展出,呈现陈幼坚创作的丰富面向。
![]()
其中包括首次展出青年时期的素描手稿、70年代任职广告公司的作品、80年代为中国香港流行音乐唱片设置的封套、90年代首次在日本个展的海报、到近期跨越商业与视觉艺术的创作。
![]()
在陈幼坚的创作中,文化传承与生活感知始终紧密相连。他擅长从老物件、旧记忆中汲取灵感,无论是珍藏的“上海美女”海报,还是记录青春的《中学民歌合唱团》旧照,都成为他解读文化脉络的钥匙;而2023年创作的丙烯作品《17岁的我》,则以浓烈色彩回望青春,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融入画面,让艺术既扎根于文化土壤,又充满对生活的热忱。这种“以文化为骨、以生活为魂”的创作风格,让他的作品既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成为连接沪港乃至东西方美学的重要纽带。
![]()
欧阳应霁以“打破边界”的跨界创作著称,在漫画、文字、装置、影像等领域自由穿梭,始终秉持“日常即艺术”的创作理念,将生活中的饮食、家居、器物转化为富有温度的艺术表达。2025年的《天天厨房》系列用玻璃钢雕塑与瓦楞纸绘画,构建出充满童趣的饮食宇宙;《家是心之所安》装置则以床褥、书籍等日常材料堆砌出“家”的意象,记录三十多年对家居与亲情的思考,二者共同诠释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层内涵。
![]()
![]()
地域记忆与人文关怀是欧阳应霁创作的另一核心。他擅长从家族故事与双城生活中挖掘素材,2025年的《香港味道》将父亲的街头速写与自己的饮食随笔并置,让“香港味道”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上海摇篮曲》装置则以泛黄老照片串联母亲辈的上海童年,在光影中传递跨地域的情感联结。此外,他的《图腾都会》雕塑、《天下无有不散筵席?》装置等作品,又以艺术化的视角重构沪港都市景观,既展现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也暗含对人文情感的珍视,让观众在作品中既能看到双城的美学共振,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力量。
“恍然之视”:经典重构与艺术思辨的多维呈现
![]()
恍然之视——胡里奥·阿纳亚个展
2025.11.13-2026.02.22
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
(中山东一路18号2层)
展览“恍然之视——胡里奥·阿纳亚个展”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举办。作为“2025西班牙艺术季”的收官之作,本次展览汇集艺术家胡里奥·阿纳亚的60余件代表性作品,系统呈现其如何以独具匠心的视觉语言,对艺术史谱系中那些经典图像展开深刻反思与创造性重构。展览将于2025年11月13日对公众开放,持续展出至2026年2月22日。
![]()
![]()
![]()
![]()
本次展览以“恍然之视”为主题,集中呈现阿纳亚对艺术史经典的创造性重构。伦勃朗、莫迪利亚尼、莫奈、维米尔、胡安·米罗、梵高、高更、毕加索、沃霍尔等大师的作品都在阿纳亚的笔下经历了一场“挪用与摹仿”的过程。这种对艺术标志的大胆重构,实则是一种持续的邀请——引导观众重新调整观看的焦点,通过位移与重建的过程,赋予这些经典图像以新的意义。他的作品如同精心设计的“错视画”,总能生成独特的视觉张力。阿纳亚曾说:“艺术作品如同一种指向观者、旨在令其困惑的器物。”这种“困惑”恰是其艺术价值所在:作品形式中蕴含的诗意,与根植于哲学的概念化过程交织,而这一切的核心,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打破人们对艺术的固有感知”,让观者在困惑中跳出“舒适区”,激发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
![]()
如在重构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时,他以脆弱纸板为载体,用破碎平面与碎片化处理强化情绪,让原作中人类苦难的隐喻,转化为对经典象征价值的深度反思;再现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时,他通过繁花浮雕画框与光影游戏,引导观众关注纸板的“贫瘠脆弱”,巧妙呼应梵高与绘画行为的复杂关联。正如意大利著名艺术评论家罗西・玛利亚・切兰特所言,阿纳亚使用“废弃材料”,既是对消费逻辑的颠覆,也反映出他与物质之间更真实的关系。而在这份“脆弱”背后,是他对艺术价值、作者身份、作品持久性的深刻叩问,以及技术层面的极致严谨。
黄浦江畔的“艺术花园”
![]()
对称花园——金炳昊个展
2025.11.08-2026.02.01
久事艺术沙龙
(北京东路230号1层)
展览“对称花园——金炳昊个展”在北京东路230号久事艺术沙龙举办。韩国艺术家金炳昊的30余件跨越其二十余年创作脉络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既有1998年早期的纸本丝网作品,也包含2024-2025年全新打造的金属装置,以几何秩序重构“花园”意象,用机械精密碰撞感官震颤,为上海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暗黑美学体验,更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热潮中的一抹亮色。展览将于2025年11月8日对公众开放,持续展出至2026年2月1日。
![]()
![]()
![]()
此次展览以“棱角分明的金属景观”“文明的横截面”“膨胀的人工自然,及其崩裂”为三大主题分区,每件作品都暗藏金炳昊对“花园”的另类诠释。2024年新作《323根刺》以铝制基底承载323根黄铜尖刺,精密螺丝固定的可拆解结构,暗喻“文明秩序的脆弱性”;《垂直花园》中悬挂如“果实”的圆形单元,模拟出植物垂直生长的自然韵律,实现人工秩序与自然意象的交融;《二百六十四滴泪》则将情感符号“眼泪”转化为工业模块,玻璃涂层折射的微光,打破“金属无情感”的刻板印象。这些作品以工业材质为载体,以“对称秩序”与“物质美学”为核心,既展现艺术创作的细节质感,更传递对“人工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深层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