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坐在餐桌边,看着桌上粉色的娃娃和娃娃家的一套套玩具,奶奶的声音在耳边响“女孩要有女孩样,别玩得太疯。”当时我没说话,只是心里在想:这真的是爱吗,还是给她设下的边界?家里的人把女儿的乐趣和成长,往往和性别绑在一起。外面商店的玩具也在无形中定义了“美丽、乖巧、听话”这几条标准。谷爱凌的成功却像一道光,告诉我:外界的门槛可以被勇气跨越。她3岁就开始学习滑雪,如此难度和危险,背后是母亲没有因性别设限的信念;她还热爱跑步、打篮球,都是因为家庭没有把“女孩子就应该这样”的框架强加给她。也正因为没有设限,才有后来十项全能的谷爱凌。我的目标,不能再用性别来给孩子划线,像她那样,给孩子一个更大的舞台。
有一天,女儿在学校报名参加机器人竞赛,但回家的路上她很低落:“老师说我女孩子就应该专注文科,别闹了。”听到这,我心里一阵刺痛。她不是乖不乖的问题,而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我问她:你想做什么?她说想组队做一个能自己动起来的小车。她的眼睛亮了,我却担心家里大人会反对。那一晚,我把房间灯光调暗,和她坐在地上,像和朋友聊天那样,聊起她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学的技术,也谈到了坚持和表达。谷爱凌的经历告诉我:她不是没有遇到质疑,而是把质疑转化成前进的力气。一个女孩,若没有被教导说“乖巧就好”,她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有边界的探索者。于是,我承认:我的育儿方式需要改,不能让“好孩子就应该安静听话”变成她成长的绊脚石。
在一次社区开放日中,女儿被挑选参加一项体能挑战——需要极强的耐力和意志力。她在中途疲惫时,眼神里写满了想放弃。站在她背后的是我对她的保护欲,想把她从痛苦里拉回去。此刻我想起了王亚平。她是中国首位在轨持续超过100天的女航天员,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魔鬼式训练”:单项耐力、脸部肌肉的扭曲、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她没有被“保护得太好”,反而被锤炼得更坚硬。我的小小场景,可能只是一个游戏的疲惫时刻,但如果不让她学会站起来,日后的路会更难走。于是,我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告诉她:“痛苦里也是成长的养分,咬咬牙,我们一起把它走完。”她点点头,继续向前。她和男孩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要在挑战中找回自我、理解自己想要什么。
![]()
外界流传“富养才能不被人骗”,但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真正的底气来自见识和独立。埃斯特·沃西基谈到的并不是给孩子更高档的物质,而是让她们成为自己的CEO,学会独立、担当、分享与爱。于是我和她一起制定了“独立成长卡”: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写一段感受、向家人汇报一次自己的想法。不是空口说话的鼓励,而是用行动给她证明:她值得拥有勇气与选择的权力。她也越来越清楚,父母爱她,并不等于替她承担每一个难题。她愿意站在风里,把风吹散,再向前走一步。
结语:自我评估测试
这一路走来,我学到最重要的,是把生活中的“误区”变成成长的脚手架。现在,我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测试,给每位父母一个自问的机会。
自我评估测试(请选择性回答,或写下你的答案)
![]()
1) 当女儿提出不同于家里传统的爱好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支持、观察还是担心?
2) 你是否会以“乖巧听话”为优先,还是鼓励她表达真实想法?
3) 在她遇到困难时,你愿意让她自我承担并从中学习,还是先替她解决?
4) 你是否倾向继续给予物质上的丰富,还是更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和自主决策的空间?
5) 你愿意成为她的稳定后盾,同时也给她足够的翅膀去探索世界吗?
你在类似情境中的选择会怎样?你愿意现在就试着把某些边界放宽一些,看看她能把世界带回多少可能吗?欢迎在评论区把自己的经度以及未来的计划说给我听,让我们一起把“女孩应该怎样”这件事,讨论得更真实、更温柔,也更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