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持家务了一辈子的刘大妈,从年轻时就爱用猪油炒菜。“那才香啊!”她一边拌着热腾腾的手擀面,一边重复着小时候妈妈的话:“一勺猪油,那是补药。”
近邻们家里也常有这说法,逢人便劝:“别买那些花里胡哨的油,还是咱猪油好,每天来一勺,顶得上五副药。”
![]()
但这天体检回来,医生指着报告皱起眉:“胆固醇有点高,血脂也偏离正常范围。”刘大妈不忿:“可我一直用的自家炼的猪油,咋还是出了问题?”医生这才耐心解释:“猪油虽然香,但咱们得掂量着用,里面的门道和健康风险,您知道吗?”
很多人都以为传统的猪油养生效果极好,其实,这背后有不少误区。常吃猪油到底是养生还是有害?还有哪些油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有人觉得猪油来自天然的动物,不像一些精炼植物油那样复杂,所以“更安全”。但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早就明确指出,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普遍较高,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猪油的脂肪酸构成数据显示: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约40%~45%,而人体推荐的膳食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不应超过10%,明显超标。长期摄入,会让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LDL,即“坏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概率。
哈佛大学2018年一项涵盖超4.5万人、历时16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组,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低饱和脂肪酸组高出13~18%。不仅如此,大量摄入动物油还会刺激胰岛素抵抗、肥胖等问题的发生。
别忘了,烹调加热时,猪油易产生有害氧化物质,破坏菜肴营养。尽管偶尔吃不会立刻出事,但长期以“养生”为名大量摄入猪油,绝对谈不上健康。
许多家里自制菜、包子、炖菜少不了猪油。可如果把猪油当做“补品”天天吃,短时间虽不会马上出事,但身体暗中可能已起变化。
![]()
血脂升高:数据显示,连续两个月每日摄入高于15克猪油,人体低密度胆固醇可升高约12.7%,总胆固醇上升,增加血栓和心脏病风险。
肝脏负担加重:动物饱和脂肪大量进入,肝脏分解代谢压力增大。部分人会出现脂肪肝的早期信号(如体检肝功能转氨酶升高)。
胰岛素抵抗:医学数据显示,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升8.9%,而乳猪油恰恰含量最高。
体重悄然增加:猪油每克热量高达9大卡,远大于大多数植物油。日常用量稍大,体重就会不知不觉增加,肥胖与三高形成恶性循环。
被很多人忽略的隐患,其实藏在“二手油”与反复加热油里。
一种是:炒菜剩下的老油。不少家庭舍不得倒,把煎炸后剩的油收集,下次再用。这种“回锅油”在高温下反复分解、聚合,极易生成致癌物质(如苯并芘、多环芳烃)。
食品安全检测显示,老油中的有害杂质比新油高出5~8倍,即使每次用量不多,年复一年也不容小觑。
![]()
第二种则是:市场上的“人造油脂”,如人造奶油、部分精炼调和油,有的添加了反式脂肪酸。常年摄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1%~37%,这比单纯吃猪油的危害还大。不仅如此,反式脂肪酸还会干扰胎儿、儿童神经发育。
这两类油的危害,常常被家庭主妇“节约”或者“工艺复杂”所忽略。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健康。
首选植物油:官方多项指南(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多选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优质植物油,富含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帮身体“清道夫”坏胆固醇。
控制用油总量:无论哪种油,每人每日摄入总油量要控制在25~30克以内。做菜尽量少油、避免重复加热,有条件时用蒸、煮、焖等方式减少油脂摄入。
定期更换用油品种: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微量营养物不同,建议每隔一两周轮换油种,多样化搭配,避免营养单一。
坚决不吃“回锅油”:剩余煎炸油千万不要反复加热使用。即使是自家炸的也要回避。市场上来历不明、疑有添加“人造油脂”的油更应远离。
![]()
“三高”及老年人警惕动物油:有三高、动脉硬化、肥胖家族史人群尤需警惕。动物油、奶油等高饱和脂肪酸油脂建议最多只做点缀风味,不能做日常主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