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发现没有,咱们中国好多古时候有名的大湖,像罗布泊、云梦泽,现在地图上都找不着了,不是干了就是被填平了。洞庭湖也比以前小了不少。
可您说怪不怪,在江南水乡,有个叫太湖的大湖,躺在长江边几千年了,水还是那片水,湖还是那个湖,平均水深才一米九,还没咱家里房梁高,它咋就没被泥沙给淤平了呢?
![]()
今天,咱就一起来琢磨琢磨太湖的“长寿秘诀”。
就是因为黄河。它是出了名的“泥腿子”。从黄土高原一路跑来,带着满身的泥沙,脾气还特别暴躁,动不动就“撒泼”,决口、改道。历史上它改了26次大道,决口1500多次。
它这一闹不要紧,沿途的湖泊可就倒了霉。比如古时候山东有个大野泽,方圆几百里,水泊梁山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附近。可黄河改道,硬是用泥沙把它给“喂”撑了,活活填成了一片平原,现在就剩下个东平湖,算是它留下的一滴“眼泪”。
所以说,跟黄河做邻居,那真是高风险。它就像个不讲道理的莽汉,走到哪儿,哪儿的湖就难得安生。
太湖的位置,看起来也挺危险,北边离长江只有40公里。但它能安然无恙几千年,全靠三样“法宝”护体。
法宝一、有个“靠谱”的好邻居长江。长江跟黄河的性格,那是天差地别。
长江中下游,两岸有连绵的山脉像“围墙”一样管着它,所以它的河道特别安分,不会像黄河那样胡乱改道。
而且,长江虽然水量大,但带的“泥土”(泥沙)少,一年才4亿吨,不到黄河的四分之一。这些泥沙,大部分都乖乖跟着江水冲到大海里去了,根本殃及不到40公里外的太湖。
这就好比,你家邻居是个稳重体面的君子,不仅自己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还从不把垃圾往你家门口扫。跟这样的邻居做伴,太湖自然就安全了一大半。
![]()
法宝二、自家“进水”和“出水”的学问。太湖能有自己的“活水”系统,这才是它保持年轻的“内功心法”。
它的主要水源,是来自浙江天目山等地的苕溪、荆溪。这些溪流从山上下来,流域里树木茂盛,本身就比较“干净”,带的泥沙少。
更关键的是,这些水流在进太湖之前,会先经过一大片平原和沼泽地。这就好比给水流装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那些比较粗、比较重的沙石,在半路上就沉淀下来了。最后能流进太湖的,都是些特别细的泥沙。
这些细沙在湖里也待不住,太湖一有风浪,它们就被搅动起来;等湖水从出口流出去的时候,就又把这些细沙给带走了。
科学家们算过一笔账,每年流进太湖的泥沙大约有200万吨,但流出去的就有180万吨。这一进一出,每年真正留在湖底的泥沙,只有20万吨左右。
摊在那么大的湖底,一年才淤积零点几毫米,一千年也才淤高二十厘米!这点厚度,对广阔的太湖来说,简直就像咱给老面馒头撒了层薄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法宝三:老祖宗传下的“养生”之道,揽湖泥。咱们江南的老祖宗,更是给太湖的“长寿”加了一道“人工保险”。
过去啊,咱们这儿的农民,有个世代相传的好习惯,就是“揽湖泥”。农闲的时候,就把湖底肥沃的淤泥挖上来,给田地做肥料。这湖泥啊,可是上好的有机肥,庄稼用了长得壮。
这个传统,无意中干了一件大好事:就相当于年年给太湖做“清肠”,把本来就不多的那点沉积物,又给清理了出去。这既肥了田,又疏了湖,真是一举两得的生态智慧!
![]()
一个湖要想活得久,第一要靠老天爷赏脸(稳定的长江),第二要靠自己争气(循环的水系),但最关键的,还是得靠咱们人的爱护(揽湖泥的传统)。
过去我们懂得“取之于湖,还之于田”,和自然和谐共生。如今啊,咱们更明白了保护太湖、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只有像爱护传家宝一样,爱护咱们的江河湖泊,它们才能继续滋养我们的子孙后代。
这太湖里流淌的,不光是水,更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智慧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