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王小晗
实习生 张楚婷
从“母亲河”的文化原型到上中下游的文明图景,从考古实证到文艺繁荣,专家学者们以翔实的史料、深刻的洞见,解码长江承载的文明密码。
从2025年9月中旬至11月初,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热潮和余温中,长江文化研究院与湖北省图书馆联合打造的“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以四场高水准的学术分享,勾勒出长江文化的千年脉络与精神内核。系列讲座不仅构建起连贯的长江文化知识体系,让观众得以全景式领略长江文化的丰富璀璨,更成为传承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湖北打造长江文化高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明根脉:从地理江河到文化图腾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化根脉。系列讲座首场,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以“长江——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主题,提出“三个长江”的核心框架,从自然地理、经济技术、历史文化三个维度,揭示了长江文化的丰富意蕴。在自然地理层面,长江上中下游迥异的地形地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见证了数千万年的地球演化;在经济技术层面,这条世界最繁忙的水路航道串联起210座沿江城市,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流域经济带,成为“经济中国”的生动写照;历史文化层面,从茶马古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楚文化的“生生变易”到唐宋变革的思想激荡,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先民智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
![]()
傅才武
考古发现为长江的文明源头提供了坚实佐证。傅才武指出,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实证了长江流域“世界稻作之源”的地位,这场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浪潮”的农业革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知名考古学家方勤,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古代文明的关枢之地》为题开讲时称,郧县人头骨化石、鸡公山遗址等考古发现,印证了长江中游百万年人类活动未断的文明根基,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的早期陶片与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更凸显了长江流域作为东亚早期陶器与农业起源中心的重要地位。
![]()
方勤
更深刻的是,长江已从自然空间转化为民族身份认同的“情感纽带”。正如傅才武教授所言,从歌曲《一条大河》的广泛共鸣到“江汉朝宗”的武汉城市记忆,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杜甫的千古诗篇,长江始终是文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精神图腾。
多元共生:流域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长江流域复杂多样的地理生态,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而发达的水运网络又让这些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形成“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系列讲座通过聚焦上中下游的文明进程,生动展现了长江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鲜明特质。
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活化石”。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在第三场讲座《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中指出,这片区域独特的盆地地形与江河网络,既催生了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又为文明交流提供了天然廊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箔,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奇谲想象,而巴蜀墓葬中出土的中原式礼器,则印证了区域文明与华夏核心区的深度互动。
![]()
霍巍
长江中游凭借“上接巴蜀、下连吴越、北通中原、南达岭南”的十字形交通枢纽优势,成为古代文明的“关枢之地”。方勤详解了南北文化的两次交流高峰: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彩陶技艺沿汉水南下;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文明反向北上,形成双向互动格局。青铜时代,“金道锡行”的战略通道让这里成为资源与文化融合的核心区,曾侯乙编钟作为青铜铸造的巅峰,其音律体系融合周礼与南方特色,成为南北文明交融的“活化石”。至战国时期,楚文化凭借发达的手工业与商贸网络,将丝绸、“山”字纹铜镜等文化符号远播至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实现了从“区域枢纽”到“跨区域文明节点”的历史性转变。
长江下游则在五代时期迎来文化的繁荣鼎盛。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在第四场讲座《五代时期长江下游文化发展与特点》中,系统梳理了南唐、吴越政权统治区域在文学、绘画、书法、宗教等领域的成就。文学上,李煜等词人推动词风从“香而软”的花间派走向情感深沉的境界,“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绝唱;绘画上,山水画、花鸟画摆脱宗教与政治束缚迅速兴起,南唐画院为北宋画院制度奠定基础;书法上,徐铉的小篆、李煜的“金错刀”各具特色,成为唐宋书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宗教上,吴越与南唐成为“会昌灭佛”后佛教复兴的核心区域,天台宗中兴与《宗镜录》的编纂,为中国宗教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杜文玉
当代回响: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
系列讲座不仅回溯历史,更聚焦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使命。四位专家学者均强调,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意义,既要守护好历史遗产,更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为湖北省社科院“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系列讲座将学术研究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被列入省情院情专题教育思政课程,丰富了研究生思政教材体系。线上线下累计数十万听众的参与热度,彰显了公众对长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认知需求。听众们纷纷表示,讲座让大家“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重新认识了长江的意义”,枯燥的考古知识与历史脉络在专家的解读下变得生动易懂。
![]()
讲座现场
长江文化研究院作为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场系列讲座搭建起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公众普及平台。后续,讲座将持续邀请沿江各省市专家学者,解读羌藏、巴蜀、滇黔、荆楚、吴越等地域文化,进一步完善长江文化知识体系。省社科院与省图书馆还将探索共建“大思政课”馆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利用数据库资源打造智库数据平台,为长江文化研究与传承提供坚实支撑。
从雪山高原到东海之滨,长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孕育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奇观。“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以学术为桥,让这条母亲河的千年文脉清晰可感、触手可及。
(主办方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