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收到留学党小夏的消息:“姐,刚交完雅思报名费,又是 2020 块,这是第五次考了。看着银行卡余额,突然想问:留学到底是镀金,还是烧钱买罪受?”
![]()
我对着屏幕笑出了声 —— 这届留学生的痛,从来都不是 “水土不服” 那么简单。雅思反复刷、中介画大饼、学费年年涨、回国就业变 “牛马”,那些朋友圈里没说的真实,才是留学圈的底色。
今天就扒一扒留学圈 15 大 “人间真实”,看看你中了几条?
1. 雅思托福:唧唧复唧唧,钱包空唧唧
“考一次雅思 2020,报个一对一 800 一节课,刷三次题够买个奢侈品包”—— 这是留学生的共同账单。
我弟考托福时,听力永远卡 23 分,报了两个月冲刺班,花了小三万,最后总分还是差 1 分没到梦校要求。最绝的是,他同学考雅思,口语被压分后复议,花了 1400 块,结果分数没涨,复议费也退不回来。
更扎心的是 “无效刷题”:凌晨三点还在背听力机经,第二天考试碰到新题;写作模板背了十篇,考场上还是写不出逻辑链。最后发现,雅思托福哪是语言考试,分明是 “财富筛选器”。
2. 名校 Offer:QS 前 100?那只是入门款
“本科双非,GPA 刷到 3.8,三份实习 + 两篇水论文,中介说‘冲 QS 前 50 悬,先申 100 内保底’”—— 这届留学生的 “名校执念”,卷到离谱。
我闺蜜为了申英国 G5,gap 一年再刷实习,每天泡在实验室写报告,结果拿到的还是 QS 前 30 的 “保底校”。拿到 Offer 那天她没哭没笑,只说:“原来 QS 前 100,在留学圈连‘优秀’都算不上。”
更绝的是 “Offer 鄙视链”:申到 QS 前 50 的看不起前 100 的,申到藤校的默认为 “圈外人”,没拿到前 200 的,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官宣。
3. 留学中介:除了套路,全是 “放心”
“签合同前:‘保录取,文书定制,全程跟踪’;签合同后:‘这个学校稳,文书改好了你看看,有问题自己跟学校沟通’”—— 中介的套路,比论文参考文献还多。
我当年找中介,销售拍着胸脯说 “文书老师是哈佛毕业的”,结果交初稿时发现,文书里把 “市场营销” 写成 “市场销售”,连我实习公司的名字都写错了。找他理论,他还说:“差不多就行,学校不细看。”
后来才知道,所谓 “定制文书”,不过是把模板改个名字;“保录取” 要么是推保底校,要么是收了钱就失联。留学中介的核心技能,从来不是 “规划”,而是 “画饼”。
4. 学校学费:年年暴涨,比通胀还狠
“去年某澳洲八大商科硕士还 3.5 万澳元,今年直接涨到 4 万,汇率一涨,一年多掏 3 万人民币”—— 学费的涨幅,永远赶不上家长赚钱的速度。
我同校的学弟,读的是英国某罗素集团大学,三年硕士读下来,学费涨了 15%。他爸妈每次打钱都调侃:“你这学上得,比买股票还刺激,年年看涨。”
更坑的是 “隐性消费”:选课费、实验室使用费、论文打印费,连图书馆借本书超期都要收钱。有次学弟忘还书,一周罚了 50 英镑,够吃两顿中餐了。
5. 国外中餐:一口千金,味道还跑偏
“唐人街一碗牛肉面 15 镑,比国内贵 5 倍,味道还不如小区门口的夫妻店”—— 国外的中餐,从来不是 “家乡味”,而是 “乡愁税”。
我刚去英国时,馋火锅馋到失眠,拉着同学去唐人街吃自助火锅,人均 40 镑,毛肚不新鲜,底料还是清汤加辣椒面。吃到一半同学哭了:“我妈做的火锅,比这好吃一百倍。”
后来才摸清规律:国外中餐分两种,一种是 “骗老外的甜口菜”,比如左宗棠鸡;一种是 “宰同胞的高价菜”,比如番茄炒蛋卖 10 镑。想吃口正宗的,只能自己动手。
6. 留学签证:等得花儿谢了,还在 “处理中”
“递签后每天刷三次签证中心官网,看到‘正在处理’就焦虑,刷到‘已批准’比拿到 Offer 还激动”—— 签证的等待期,比论文答辩还煎熬。
我学妹去年申加拿大签证,递签后等了八周,机票都不敢买,怕签证下来赶不上开学。最后实在没办法,花了 1000 加元加急,结果加急第二天就出签了,气到想骂街。
还有被电调的惊魂时刻:签证官问 “你为什么选这所学校”,她紧张到把专业名字说错,挂了电话就哭,以为要被拒签。结果三天后收到签证,才发现是自己吓自己。
7. 往返机票:贵到心慌,中转到腿软
“暑假回国,直飞北京要 2 万人民币,中转迪拜只要 1.2 万,就是要在机场待 12 小时”—— 往返机票的价格,永远是留学生的 “痛点”。
我当年毕业回国,为了省钱买了中转新加坡的机票,全程 30 小时,在机场硬熬了一夜。下飞机时,行李都被压变形了,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面包。
更惨的是 “临时改期”:有次疫情期间,航班突然取消,重新买票花了 3 万,比学费还贵。爸妈说 “安全第一”,可我知道,那是他们三个月的退休金。
8. 留学圈子:世界最大的 “草台班子”
“朋友圈里全是打卡景点、下午茶,实际小组作业时,队友连基础概念都不懂”—— 留学圈的 “光鲜”,从来都是装出来的。
我做小组作业时,遇到过 “神队友”:主动找文献、做数据分析、写报告,全程带飞;也遇到过 “猪队友”:交上来的部分全是复制粘贴,还说 “我觉得这样就行”,最后只能自己重写。
还有 “伪富二代”:背着奢侈品包,租最便宜的地下室,每天靠泡面度日,就为了在朋友圈装 “精致”。有次他借我 20 镑买饭,直到毕业都没还,我才知道他爸妈是普通工人。
9. 学校论文:导师的批注,比论文还长
“初稿交上去,导师批注写了两页纸:‘逻辑混乱’‘引用不规范’‘缺乏实证’,改了五版,最后说‘格式再调调’”—— 论文的修改过程,比失恋还磨人。
我写硕士论文时,导师是个严谨的老教授,每次见面都拿着红笔圈批注,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次我熬了三个通宵改完,他看了十分钟说:“开头那句可以更简洁点。”
最后答辩时才明白,导师的 “刁难” 不是故意找茬 —— 那些被反复修改的逻辑链、被删掉的废话,都是以后写报告、做研究的底气。
10. 学习小组:队友是神是猪,全看命
“遇到神队友,期末躺赢拿 A;遇到猪队友,期末熬夜救场还拿 B-”—— 学习小组的运气,直接决定你的 GPA。
我室友的小组,有个外国同学是 “卷王”,每次讨论都提前做好 PPT,把文献整理成思维导图,期末报告直接拿了全院最高分。而我另一个同学的小组,有个队友全程划水,最后交报告时才说 “我没做”,害整个小组分数被拉低。
后来总结出规律:选队友别光看关系,要找 “做事靠谱” 的 —— 哪怕不熟,只要能按时交活,比 “塑料姐妹” 强一百倍。
11. 回国实习:毕业前你我皆黑马
“在国外时觉得自己‘海归光环’加持,投实习时简历投了 50 家,只收到 3 个面试”—— 回国实习的落差,比雅思没考好还扎心。
我当年投大厂实习,HR 问 “你了解国内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吗?”“你实习的项目和我们岗位有什么关联?” 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才发现自己在国外待了两年,早就和国内脱节了。
最后只能去一家小公司打杂,每天复印文件、整理数据,月薪 3000 块。那段时间我不敢告诉爸妈,怕他们觉得 “留学白读了”。
12. 回国就业:毕业后你我皆牛马
“秋招投了 80 家公司,只收到 5 个面试,HR 问‘为什么留学回来做这个岗位?’,和国内 985 本科竞争,薪资比预期低一半”—— 海归的 “光环”,早就碎了。
我同届的留学生,有个读金融的,回国后去了银行当柜员,和大专生做一样的工作;有个读传媒的,去了小公司做新媒体,月薪 4000 块,每天加班到凌晨。
我们聚会时调侃:“留学前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回国后才发现,不过是‘高级牛马’。” 但转头还是继续投简历、赶面试 —— 毕竟,总不能让爸妈的钱白花。
13. 国外留子:个个都是厨神
“刚去时只会煮泡面,半年后红烧肉、麻辣香锅、包饺子样样精通”—— 留学逼出来的厨艺,比专业课学得还扎实。
我刚去英国时,煮个面条都能煮糊,后来跟着小红书学做菜,从番茄炒蛋到糖醋排骨,一步步练出来。有次请同学吃饭,他们说 “你这手艺,回国开餐馆都能火”。
爸妈视频时看到我做的菜,笑着说:“早知道留学能让你学会做饭,早让你去了。” 原来,乡愁最能激发人的潜力。
14. 留学父母:最无私的 “天使投资”
“学费、房租、生活费,每个月按时打钱,从不问‘花在哪了’,只说‘不够再要,别委屈自己’”—— 父母的爱,是留学路上最硬的底气。
我弟留学时,有次不小心丢了钱包,不敢告诉爸妈,自己省吃俭用了一个月。后来妈妈打电话说 “我看你信用卡没消费,是不是没钱了?”,然后转了 5000 块过来,说 “别省着,吃好点”。
后来才知道,爸妈为了给他凑学费,把老房子的装修计划推迟了,自己平时买菜都要货比三家。留学这几年,我们欠父母的,从来不止是钱。
15. 热门专业:今天跟风学,明天被 AI 替
“当年跟风学金融科技、数据科学,以为毕业就能拿高薪,结果回国发现,很多基础岗位被 AI 替代了”—— 热门专业的 “坑”,比论文的参考文献还多。
我学妹读的是 “人工智能” 专业,当年是留学圈的 “香饽饽”,结果毕业回国找工作,发现很多算法岗要 “3 年工作经验”,基础岗又被 AI 替代,最后只能降薪去做运营。
后来才明白,选专业别只看 “热门”,要看 “不可替代性”—— 那些需要创造力、共情力的专业,比如教育、人文、设计,反而不容易被 AI 替代。
最后想说:留学不是镀金,是渡劫也是成长
写了这么多扎心真相,不是想劝退大家,而是想告诉你:留学从来不是 “躺赢” 的捷径,而是一场充满苦与甜的修行。
你会为了雅思托福熬夜刷题,会被中介套路踩坑,会为了学费心疼父母的钱,会在回国就业时遭遇落差。但你也会学会自己做饭、独立解决问题,会在异国他乡交到真心朋友,会在一次次迷茫中找到方向。
那些你吃过的苦、踩过的坑、熬的夜,最终都会变成你的底气。就像我现在,想起当年当 “厨房小白” 的日子,想起论文被反复修改的崩溃,反而觉得庆幸 —— 正是那些经历,让我变成了更强大的自己。
如果你正在留学,或者准备留学,别怕那些 “扎心真相”。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它。
你在留学时遇到过哪些 “扎心瞬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