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已历经两年多的持续冲突,大量适龄男性被编入军队服役,同时伴随西方企业的大规模撤出,俄罗斯正遭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瓦解后最为严峻的人力资源枯竭局面。
![]()
2. 据俄联邦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预测,至2030年,全国劳动力市场空缺或将达到惊人的310万岗位。然而讽刺的是,在高呼“用工荒”的同时,当局却在移民准入政策上不断加码设限,形成自相矛盾的局面。
3. 更令人费解的是,莫斯科将引才目光投向了印度与朝鲜籍务工人员,而对近邻中国劳动者群体却表现出明显冷淡,这一取舍究竟是基于现实经济考量,还是蕴含更深层的地缘战略意图?
![]()
4. 俄罗斯为何青睐朝鲜劳工
5. 在战时经济运转和基础设施维系的双重压力下,俄方对外来劳动力的筛选标准被压缩为三项核心要素:成本是否低廉、服从性是否良好、以及是否会引发社会管理难题。
6. 这种高度实用主义的用人逻辑,在对待朝鲜务工者的态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朝鲜工人普遍被认为具备极强的纪律意识和耐受高强度作业的能力,面对长时间加班几乎从无异议,这种特质使其成为能源、建筑等关键领域的优先选项。
![]()
7. 尤其是在远东开发项目中,来自朝鲜的劳动力早已深度参与铁路、港口及边境设施建设,双方长期存在的劳务协作机制使合作流程极为顺畅,操作经验丰富。
![]()
8. 相较之下,印度则凭借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展现出独特优势——不仅可提供海量低成本人力,更重要的是拥有超过五百四十万名具备信息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这正是俄罗斯推进数字化升级过程中亟需补足的关键拼图。
![]()
9.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传统来源地如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务工者,正逐渐失去政策倾斜。他们被贴上技术能力不足、治安隐患较高的标签,引进优先级悄然下调。
![]()
10. 克里姆林宫显然更担忧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治理挑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官方公布的外籍劳工配额仅为23.5万人,面对数以百万计的职位缺口,这一数字无异于杯水车薪。
11. 然而这恰恰折射出莫斯科方面“宁缺毋滥”的底线思维——即便承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也要确保对外来人口的绝对控制权,防止局势失控。
![]()
12. 俄罗斯对中国劳工的真实态度
13. 当前俄罗斯正在将原本属于经济范畴的劳动力引进问题,转化为服务于其全球战略布局的地缘工具。每一批获批入境的外国工人,都可能成为巩固外交关系的实际支点。
![]()
14. 观察其对印度的拉拢姿态,便能清晰看出背后的战略图景。在美国大力推动印太联盟体系的背景下,大规模吸纳印度技术人员,实质上是在民间层面深化俄印战略合作的一种巧妙方式。
![]()
15. 这不仅是人力资源层面的互补,更是政治信号的释放。为了增强吸引力,俄罗斯甚至提出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参与特定项目的印度公民有机会直接申请国籍。
16. 而与朝鲜的合作则更具现实绑定色彩。尽管面临联合国相关制裁条款的法律风险,俄仍坚持在远东地区启用朝鲜劳工,尤其是在矿产开采与基建工程中。
![]()
17. 此类合作已成为不断升温的俄朝军事伙伴关系中的实质性纽带,使双边同盟超越口头承诺,落地为具体利益共享机制。
18. 反观对中国务工者的处理,则显现出一种刻意保持的距离感。尽管中俄高层互动频繁,官方关系维持紧密,但在人员流动这一敏感议题上,双方始终采取谨慎克制的姿态。
![]()
19. 背后原因既包括俄罗斯对远东地区“华人比例上升”可能导致主权弱化的长期忧虑,也源于一个更为现实的事实:今日中国已不再有动力向外输出成规模的低端劳动力。
20. 双方似乎达成某种默契:经贸可以深度融合,但人口迁移必须严控节奏,避免引发结构性变化。
![]()
21. 中国人缘何不再赴俄务工
22. 中国劳动者在这场俄罗斯大规模招工计划中的集体缺席,并非单由俄方排斥所致,而是中俄两国国力对比转变与民生发展差异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映射出两国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
23. 最直观的因素在于薪酬竞争力的逆转。受战争拖累与西方全面制裁影响,卢布汇率剧烈波动,俄境内工资收入相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国内市场而言,已失去原有吸引力。
24. 对多数中国工人而言,在俄罗斯辛苦工作一年所得,可能尚不及在国内从事服务业或制造业所获报酬丰厚。
![]()
25. 即便是毗邻俄罗斯的中国东北地区,虽曾是重要劳务输出基地,但近年来地方政府正积极出台措施留住本地青年劳动力,遏制人才外流趋势。
26.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国内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日益完善的社保体系以及熟悉的文化环境,远比前往语言不通、制度陌生的邻国更具吸引力。
![]()
27. 同时,政策壁垒与生活环境差异构成双重障碍。俄罗斯并未为中国公民设立专门的签证便利通道,复杂的审批程序、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流程,叠加当地华人社区稀少、饮食习惯迥异等问题,极大增加了生活适应难度。
![]()
28. 来自东北多地的社会调查显示,居民赴俄就业意愿持续走低,多数人表示“宁愿在国内找份普通工作也不愿出国受罪”。
29. 因此,中国人不再大规模进入俄罗斯务工,并非反映两国关系降温,反而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国民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30. 这是一种发展自信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成熟的标志。
![]()
31. 依靠印度与朝鲜劳工填补国内数百万级的人力空缺,对俄罗斯而言,不过是应对当前战时困境的临时策略。
32. 这一做法虽能在短期内缓解部分行业压力,却巧妙回避了其整体对外吸引力下降的根本症结。但从长远看,此举潜藏的风险或许远超眼前收益。
![]()
33. 首先,无论是印度还是朝鲜,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总量,相较于未来几年预计高达三至四百万的总缺口,仍属微不足道。
34. 其次,新移民群体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治理挑战。例如印度裔群体素有“内部聚居、排斥融合”的特点,在硅谷等地已有排挤本地技术人员的先例,此类现象若在俄罗斯重现,恐将加剧族群隔阂。
![]()
35. 俄罗斯解决劳动力危机的根本出路,不在于向南或向东寻求外援,而应转向内部改革。真正可持续的方案是尽快终止消耗国力的军事行动,并以此为基础启动系统性变革。
36. 必须建立一套开放、规范且具国际竞争力的移民管理体系,为所有外来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基本权利保障与发展前景。
![]()
37. 最终的问题直指本质:一个国家能够吸引怎样的人群,取决于它自身想成为什么样的国家。俄罗斯当前面临的劳工短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家发展方向与治理效能的深层危机。
38. 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