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纪一到,身体的“小毛病”就开始多起来。很多老年朋友一说起体检,总觉得查得越多越好,花钱算什么,关键是“安心”。但体检不是查得越多越好,尤其过了65岁之后,更讲究“有的放矢”。李兰娟院士曾指出,老年人体检的重点,不在于查得多,而在于查得准、查得科学。
![]()
这不是说其他项目不重要,而是说在这个阶段,有些检查能真正帮到我们发现潜在的大问题,有的则只是“图个热闹”。下面这四大类检查,是目前公认对老年人尤其关键的部分,有不少研究也证实了它们的必要性。
慢病筛查:不是查一次就完事
很多老年人其实早就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但一直觉得“吃药就行了”,体检时反而忽略了重新评估。这类慢性病是需要动态管理的,也就是说,药物效果、病情变化、并发症风险,都是要定期评估的。
比如高血压,不是说血压没飙到180就没事。有研究指出,长期的中度高血压就足以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糖尿病更麻烦,光靠空腹血糖根本看不全,有些人空腹正常,但餐后血糖却高得厉害,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不少见。
![]()
血脂、血糖、肾功能、电解质这些指标,建议每年都要查,而且要结合病史看。不是单看数值,而是看整体趋势。医生能不能调整用药、是不是该做些生活干预,很多时候就看这些数据的变化。
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别等到症状才重视
“我也没心口痛、也没头晕,心脏和脑子应该没事吧?”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心脑血管问题往往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慢慢积累的。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风险已经在增加。
所以体检时,建议重点关注颈动脉彩超、心电图、心脏超声,这几项可以在没有症状前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颈动脉彩超能看到有没有斑块、有没有狭窄,这对评估脑卒中风险很有帮助。
![]()
心电图虽然很多人都做过,但要说清楚,它看的只是“那一刻”的心电活动,如果有阵发性的房颤、早搏等问题,可能还得结合动态心电图。有时候,医生也会建议查BNP(脑钠肽),这能反映心衰的风险,特别是对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
这类检查不是人人都要做,但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或家族史的人,建议不要忽视。早发现的问题,处理起来压力小得多。
肿瘤筛查:不是越查越安心,而是要查得合适
说到肿瘤筛查,很多人立马想到“查个全身CT”或者“抽血查肿瘤标志物”。但目前的共识是,肿瘤筛查的重点是有针对性的、循证有效的项目。也就是说,不是查得多就好,而是要查得对。
![]()
65岁以后,推荐重点关注的,包括肺癌筛查、结直肠癌筛查、前列腺癌(男性)或乳腺癌和宫颈癌(女性)筛查。比如肺癌,国家早就建议有吸烟史或高风险人群做低剂量螺旋CT,而不是普通胸片。普通胸片查不出早期的小结节。
结直肠癌方面,粪便潜血+肠镜是公认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或家族史的人,不能光靠抽血查个CEA就安心了。那种“查个肿瘤标志物图个心安”的做法,其实临床意义非常有限。
![]()
肿瘤筛查讲究的是“风险分层”,就是说,有风险的人要筛,没风险的人查了也意义不大,反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医生在判断要不要做某项筛查时,也会考虑寿命预期、生活质量、现有疾病和用药状况,不是简单地“年纪大就全查一遍”。
骨骼与认知功能:别忽视“看不见”的退行性变化
有些检查项目,看上去“花里胡哨”,但其实很实用。比如骨密度检查,在65岁以后尤其重要。骨质疏松不是“小事”,一旦跌倒骨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而且恢复慢、并发症多。
很多人平时不觉得自己骨头有问题,一查才发现骨密度已经到了“骨质疏松”甚至“严重骨质疏松”的程度。特别是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骨量流失得更快,这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补钙、补维生素D,或者干预治疗。
![]()
再说说认知功能评估。这是很多人忽略的部分。大脑的退变不像骨折、疼痛那样明显,但其实不少老人早期已经有轻度认知障碍,只是还没发展到阿尔茨海默病那么严重。
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做一些简单的测试,比如记忆力、定向力、计算能力的评估。这些看似简单,但可以提前发现早期变化。早期干预比治疗更有效。适当的锻炼、社交、饮食调整、控制基础病,都能延缓认知衰退。
![]()
小结:体检不是结束,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
过了65岁,身体变化逐渐加快,很多疾病在这个阶段才慢慢显现出来。体检的意义,不只是一次性的健康评估,更应该成为未来健康管理的起点。
查得科学,查得合理,才能真正发挥体检的作用。别盲目追求“大而全”,也别图便宜随便应付。关键是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医生一起找到适合自己的检查方案。
![]()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计划体检,不妨先想一想:查这个项目,是为了什么?有没有对症?有没有可能改变接下来的生活方式或治疗?这些问题,才是体检真正该考虑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22年版)》.2022年发布.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老年人群肺癌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国肿瘤临床,2021,48(6):301-310.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