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运签#
随着气温降低,电加热衣成为网购平台的热门商品,这类宣称能主动发热的御寒产品,款式涵盖马甲、夹克、保暖内衣等,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分为含充电宝和不含充电宝两种类型。商家普遍宣传产品拥有多档温控、多个发热区域,部分还标注支持水洗,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下单。
电加热衣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在衣服内衬里放置发热片,通过充电宝供电实现局部发热。目前市面上的发热片主要有碳基膜、金属膜和金属发热丝三种,碳基膜加热速度快,金属材质发热量稳定但不耐弯折,揉搓或折叠可能导致损坏。
作为新兴产品,电加热衣此前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商家多参考 2008 年出台的柔性加热器具国标,不过去年新出台的 GB4706.8-2024 国标已将其单独列为一章,明确了温度上限要求,将于明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
镇江消防救援支队的试验揭开了部分产品的真实面目。试验人员购买了四款 100 多元到 300 多元的碳纤维膜发热马甲,其中一款宣传 3 秒速热、最高温 65℃的产品,插上充电宝 15 分钟后,最高温度仅 41.3℃,右胸位置更是只有 35.6℃,与宣传差距明显。
![]()
拆解后还发现,两款低价产品内部布线混乱,存在线路连接松动和局部过热的风险,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更有部分品牌的产品只有纺织物检测标准,缺乏加热电器类的质量检测报告,资质不全。
![]()
对此,有网友直言这是智商税,称其是一次性产品,用一年就坏了。也有网友反馈使用体验不错,轻便又暖和,给老人穿戴很合适。还有消费者吐槽产品尺码偏小,发热片位置设计不合理,穿起来跑位,胃部等关键部位暖不到。部分购买了高价产品的用户表示,加热效果和续航都能达到预期,寒冷天气外出时确实能起到保暖作用。
目前市面上的电加热衣多为 5 伏低压供电,不会出现漏电伤人的情况,但使用时仍有注意事项。进入温度较高的环境要及时断电,潮湿环境下尽量避免使用。清洗保养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可机洗的产品要选用轻柔模式,水温不超过 30℃,使用中性洗涤剂,且不能烘干、熨烫,洗完后自然晾干即可。同时要避免重物按压、折叠,更不能私自改装拆卸,防止发热元件受损。
![]()
电加热衣走红的背后,是消费者对精准保暖需求的提升,尤其适合户外工作者、老年人等人群。但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标准缺失和监管滞后,部分商家趁机夸大宣传、以次充好。明年新国标的实施将有效规范市场,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建议消费者购买时要查看产品是否符合相关国标,搭配的充电宝是否有 CCC 认证,优先选择口碑好、资质齐全的品牌。
其实电加热衣并非万能,它更适合作为辅助保暖工具。消费者不必盲目追求高价产品,也不能贪图便宜购买劣质货。随着新国标的落地,行业将迎来洗牌,产品质量和使用体验有望得到改善。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产品功效,掌握正确的购买和使用方法,才能让电加热衣真正发挥作用,避免花冤枉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