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明明更快,古人却死磕运河挖到亡国?”——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百万民夫挖通邗沟→永济渠,把江南大米硬拉1700公里到涿郡(今北京),3年工期里“役死者十四五”,血槽几乎打空。可之后历朝仍接力扩修,宁可年年堵、年年浚,也不把粮包搬上船走海路。答案一句话:运河=“包邮+包稳+包听话”,海运一样都给不了。
先说包邮。北宋漕运定额600万石,相当于今天36万吨,若换海运,得先解决“最后一公里”——自天津大沽口到紫禁城还有180公里陆路,牛车一趟掉秤5%,跑完米粒变米粉,皇帝吃土?运河船队却能在通州直卸,换内河小船一路摇进朝阳门,损耗压到1%以内,运费仅陆运三成,光这一项,户部年年省下白银百万两。
![]()
再说包稳。东海台风季一年12次,明代《漕运志》记“海舟漂没,岁或数千”,而运河最差不过黄河决口,朝廷立马调数万漕工“塞口子”,48小时恢复通航;更黑科技的是山东南旺分水枢纽,700年前就能靠“闸群+水库”把河水抬升10米,船像坐电梯翻山,旱涝保收,海运只能干瞪眼。
![]()
最核心的是包听话。漕运总督手里捏着运军12卫、漕船1.2万艘、船工15万户,一条水道把地主、商人、兵痞全绑在龙椅上:谁想造反,先断粮试试。反观海运,船一离岸就是“黑箱”,元代朱清、张瑄两位海运大佬手握千艘沙船,朝廷天天担心他们“私通外番”,最后找个由头满门抄斩——风险太高,皇帝赌不起。
![]()
所以,不是古人傻,是算盘打得精:运河=低损耗物流+可控供应链+中央集权外挂,海运除了快,全是bug。直到1825年黄河大决口,道光帝才被迫试海运,一次运了160万石,省银40万两,结果大臣们还是集体上奏“不可久行”——怕船帮坐大,威胁京师。
![]()
今天看,这条老水管仍在喘:2023年苏北段集装箱吞吐量破100万标箱,运费比公路低30%,碳减排65%,成了“内循环”暗线。古人用命挖出的护城河,现代中国继续拿来当低成本大动脉,一鱼两吃,隋炀帝估计都没想到。
![]()
网友热评: “原来不是运费贵,是皇位险。” “海运像外卖,快但可能翻车;运河是自家厨房,慢点却绝不炸锅。” “隋炀帝被黑千年,这回扳回一局——他挖的是快递专用道,顺带包邮皇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