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熟悉的上海方言“阿拉上海人”,在距离家乡5000多公里的高原街头响起,让上海博主王勇瞬间被温暖击中。作为东方卫视前国际部主任,王勇以“@道爸Dow”的网名分享旅途见闻。这次他因工作来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却意外收获一段难忘的经历。11月12日,王勇回忆这段经历时,依然难掩激动。
帕米尔晨光里的偶遇
“阿拉上海人……”
“啊!上海人啊!”
十月,清晨八点的帕米尔高原带着丝丝寒意,天空也还裹着一层幽蓝的薄纱。
初来乍到的王勇正站在街头寻找早餐店,突然听到一声带着兴奋与亲切的“阿拉上海人”,让他倍感意外。
![]()
买尔旦江·莫尼(右)和阿里甫夏·木巴日克卡旦木(左)邀请王勇在家中享用早餐。视频截图
两个塔吉克族年轻人从不远处走来和他打招呼,他们一个叫买尔旦江·莫尼,在塔县科克亚尔乡文化站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另一个叫阿里甫夏·木巴日克卡旦木,曾在塔县文工团担任总导演。三人在寒暄中很快熟络了起来。
“我们当时正准备去买馕,听到了他在用上海方言打电话,于是我表弟阿里甫夏也用上海方言跟他打了招呼,想着这么早他一个人会不会是遇上了啥难处。”买尔旦江回忆起当天与王勇“偶遇”的情景,开心地聊道,“上海和我们帕米尔高原,还是有些时差的,他人生地不熟,到处找早餐店,确实不方便。能遇见就是缘分,我们很乐意邀请他一起吃早餐。”
“我们一起喝了当地特色咸奶茶,吃了烤馕,印象很深刻。”提及此次经历,王勇依然意犹未尽,“两位朋友对我很热情,我毫无准备就受邀到他们家中做客,原本只是萍水相逢,可这份淳朴真挚的感情,让我瞬间有了老友重逢之感。”
体验塔吉克族Livehouse魅力
如果说感受帕米尔高原的热情,始于一场早餐的邀约,那么了解帕米尔高原的人文,就要以这顿早餐后的一场即兴塔吉克族Livehouse来实现和升华。
![]()
买尔旦江·莫尼(右)、阿里甫夏·木巴日克卡旦木(中)和热情的邻居(左)为王勇展示塔吉克族Livehouse。视频截图
买尔旦江向王勇展示了家中的“年代感好物”和“鹰笛”等特色乐器。阿里甫夏——这位第三代塔吉克族鹰舞传承人,也与邻居一起即兴表演了“鹰舞”。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民,视鹰为勇敢、正义和纯洁的象征。2006年,塔吉克族鹰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阿里甫夏·木巴日克卡旦木和邻居为王勇展示塔吉克族鹰舞。视频截图
在激昂的鹰笛与铿锵的手鼓伴奏下,阿里甫夏和同伴仿若一只灵动的雄鹰,以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搏击长空的豪迈,用轻盈优美的姿态,诠释翱翔天际的自由。
“我知道新疆人能歌善舞,但当阿里甫夏的鹰舞展示在我面前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第一次看鹰舞表演的王勇,被这独特的舞姿深深地吸引。
我们都是祖国的“本地人”
11月初,王勇将这次经历制作成短视频《本地人》,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塔吉克族是值得尊重的民族,他们一生守护着祖国的边境”“塔吉克族就是帕米尔的雄鹰”……
这些留言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情感,也让“本地人”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塔县人民的这种热情,是渗透在空气中的坦荡,是辽阔的自由感,让我有了一种毫不陌生的亲切感。”王勇感叹道。在他眼里,无论是塔县的“本地人”,还是上海的“本地人”,本质上都是伟大祖国的“本地人”,所以他为这段视频取名为《本地人》。
“塔县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这里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会让我变得很辽阔,从心底产生一种自豪感,自然而然地升华为一种对国家的热爱,让我真切地觉得我们国家真的太美好了。”王勇说。
![]()
![]()
网友留言截图
回到上海后,王勇收到了兄弟俩发来的特别礼物——帕米尔高原上真正的“雄鹰”照片,上面是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虽然未能亲自拜访巴依卡老人,成了王勇塔县之行的遗憾,但他说:“塔吉克族人民带给我的亲切感和自豪感,都成了无比珍贵的回忆,我会一直好好珍藏在心底。”
在帕米尔高原,石头上刻着“中国”,人民心中装着家国。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温暖的相遇都在诉说着:无论来自何方,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本地人”。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