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的江南文脉
——严清《静香书屋》赏析
文/如意轩主人
在扬州瘦西湖的烟雨朦胧中,严清以一支丹青妙笔,将《静香书屋》的雅致风韵凝于纸本之上。这幅作品不仅是对瘦西湖园林景致的生动复刻,更是画家以传统笔墨为媒介,对江南文化“诗性栖居”理想的深度诠释
![]()
▲扬州瘦西湖系列之《静香书屋》
68x68cm
纸本设色 2023年
画中,静香书屋作为核心意象,被巧妙置于“水—石—树—建筑”的四重空间结构中:近景以嶙峋怪石为基,青苔点缀其间,与几株垂柳形成疏密对比;中景湖面如镜,倒映着书屋的飞檐翘角,亭内隐约可见文人凭栏的剪影,暗合“书香”主题;远景以淡墨晕染山峦,云雾缭绕中透出空灵之气,将视线引向无尽的诗意远方。这种“近实远虚”的层次布局,既遵循了扬州园林“一步一景”的造园法则,又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赋予画面“可游可居”的沉浸感,让人仿佛能听见柳枝拂水的轻响,嗅到书卷与草木的清香。
![]()
严清对细节的刻画尤见功力:书屋的窗棂以铁线描勾勒,线条刚劲中透着秀雅;垂柳的枝条用“披麻皴”技法,墨色从浓到淡自然过渡,如丝绦般轻盈摇曳;水面则以“留白”结合淡墨渲染,既表现出波光粼粼的质感,又为画面注入“虚实相生”的东方哲思。这种“工写结合”的笔法,让建筑的“静”与自然的“动”形成微妙平衡,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静香”二字——既有书屋的静谧,又有自然的生机。
![]()
作为专注于“水墨扬州”题材的画家,严清的笔墨功底在《静香书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深谙传统文人画“墨分五色”的精髓:以浓墨勾勒建筑轮廓,凸显其庄重;用湿墨晕染山石,表现苔藓的湿润;以干墨点苔写树,增添苍劲之感;淡墨铺陈远景,营造空灵意境。墨色的交融碰撞,让画面层次分明,宛如一首“墨色交响曲”。同时,她在设色上大胆突破传统水墨的“素色”局限,以赭石染书屋的梁柱,石绿点染近景草木,花青晕染远山,色彩淡雅却不失明快,既保留了江南园林的“书卷气”,又让画面透出春日的鲜活生机。这种“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处理,正是她对“传统笔墨现代化”的探索——不刻意复古,而是让古典美学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
对严清而言,《静香书屋》不仅是一幅园林写生,更是对扬州“人文基因”的提炼。画中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静谧的书屋与自然相伴,这既是对古代文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生活方式的致敬,也暗合当代人对“慢生活”的精神向往。正如她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的:“园林是物化的诗,我要做的,就是让笔墨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
从《广陵春色》到《瘦湖潋滟画中游》,严清的“扬州系列”始终围绕“山水与人文共生”的主题展开。《静香书屋》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以小见大,通过一座书屋、一汪湖水、几株垂柳,浓缩了扬州园林的美学密码——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智慧,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更是流淌在江南文脉中的“诗性基因”。
![]()
《静香书屋》以笔墨为匙,打开了通往江南园林灵魂的大门。在这幅画中,严清不仅是风景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她用传统笔墨唤醒了园林的历史记忆,用创新语言赋予其当代生命力,让观者在笔墨间读懂扬州,更读懂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求。正如画中那座静立湖畔的书屋,这幅作品本身,亦是一座“纸上园林”,等待着每一位观者静心品味其中的“墨香”与“书香”。
![]()
严清,别署妙心,职业画家,江苏扬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北京南海画院画家,民进会员,扬州市邗江区美协副主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