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位于浙南边陲,东海之滨。此地因矾成镇,因矿兴镇,矾矿的开采和提炼始于600多年前,一直是世界明矾产品的主产地,已探明的明矾石储量占世界60%,有“世界矾都”之称。这座山海之间的矿镇不仅凝结着中国两千余年明矾开采与炼制的智慧结晶,更留下了工业遗址与古村落水乳交融的文化景观。 2024年,“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成功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改革深化、经济转型的当下,这座已停产十余年的矾矿遗址如何破茧重生?如何借助申遗的契机,让工业遗产反哺当代发展,为地方带来新的文化活力与产业动能?带着这些关切,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专家团队日前来到苍南考察,从保护原则到活化路径,为矾矿的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出了一剂“系统性处方”:唯有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文化价值、产业更新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这座“世界矾都”才能迎来真正的新生。
夜访矾矿遗址
行驶过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考察团队的车子在傍晚时分抵达了位于矾山镇鸡笼山半山腰的矾山矾矿遗址,几座遗留的煅烧炉立在一轮圆月下,仿佛仍在平息往日的炽热,山下福德湾村亮起了浮游灯火,依稀能见到老街曲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其中不少是保存下来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古街道。
![]()
矾山矾矿遗址遗留的煅烧炉。
这座古村落的兴起也与矾矿紧密相关——相传 600多年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之地,直到明洪武初年,矾山开始采炼明矾,因明矾业发展形成村落。及至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温州等地逐渐将明矾应用于染色工艺,并开始由商贾之手远销外地。从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矾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销售明矾,引来苏州商人建起第一座矾窑,矾山出现第一代矿工直至今天,矿山已几经兴衰。
煅烧炉的背后停靠着一列小火车。过去工人们推着矿车将矿石运出矿洞,如今游客们沿着同一轨道,乘火车进入矿洞,逆向穿回“历史”。火车带着考察团队来到南洋312平硐,踏入硐口,仿佛进入一座纵横交错的山体迷宫,用当地人的话形容仿佛“一个巨大的10层核桃馅蛋糕”,硐室会议室、山体炮眼群等区域均被保留呈现,墙上的“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是灵魂是统帅……”等数句标语均为当时工人所手写,与硐室会议室中乐手们现场演奏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叠加呼应,一下子将人拉回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
专家考察团队在硐室会议室内的合影。
“这里是矾矿主厂区。”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分院副院长刘国胜介绍,主厂区是温州矾矿遗产的精华所在,是矾矿的标志性工业景观,由建造于50~70 年代不同时期的煅烧炉、厂房等炼矾设施、设备组成,完整地反映了中国“水浸法” 炼矾工艺传承与创新,是见证我国近现代矾矿工业发展史的代表性工业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十多年前,这里基本停止采矿生产,开始“另起炉灶”,走上生态、文旅齐头并进的 “非矾之路” 。一方面矾山镇通过拆除小矾厂和炼矾设施、填埋结晶池、清理风化池等措施整治工业遗留污染;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荒山造林和国土绿化,先后推进福德湾古村三期保护工程,在保护遗址与自然风貌的前提下,矾山镇坚持“不大拆大建”,从挖掘矾矿文化与提升游客体验入手全面升级基础设施。
参观完主厂区,考察团队的车子再次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下温州矾矿博物馆驶去,陡急的公路让乘客不由得抓紧安全带,导游提醒,在1958年灵矾公路开通之前,挑矾工人就是要在这样危险的山路上,以肩挑的方式将矾石运送到码头。这一挑矾古道源于明中期、兴于清末民国,工人们常半夜起身,带着少量粗粮,挑着百斤计的矾担,艰难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不小心便有跌下山崖之险。在温州矾矿博物馆,导游用当地的闽南话念出了墙上的一首《挑矾山歌》,“通身流汗是华岭”“步步观防小心垟” ……正是那段艰辛的劳动记忆。
![]()
在温州矾矿博物馆,导游正为专家介绍温州矾矿的历史。
与活化、民生结合的遗产保护
“遗产保什么,如何保?”“遗产要素如何利用,才能在保护前提下真正造福民众、回馈社会?” 在参观完矾山矾矿遗址举行的“苍南矾矿保护与申遗专家研讨会”上,刘国胜向与会专家们求教团队在保护与申遗过程中面临的疑问。过去6年,浙江大学设计院持续深耕温州矾矿的保护实践与研究,相继完成文物保护规划、遗产资源调查、申遗文本编制等核心工作,推动温州矾矿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对于温州矾矿的遗产价值,专家们指出,在工业与技术层面,温州矾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工业遗产,体现了中华文明科技的连续发展,具有典型的“活态”遗产属性;在文化与社会层面,因矿而生的村落、挑矾古道及矿工群体记忆等,使这一地区成为承载地方情感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温州矾矿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工业遗存,应将其定位为“承载厚重历史的巨大文化价值综合体”。
![]()
苍南矾矿保护与申遗专家研讨会现场。
走上申遗之路的矾矿又要如何平衡保护与再利用?当地人的生计、社区发展与文化旅游应如何衔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会长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应实现尊严、活化与民生结合。在保护过程中,以原状维护为前提,木质和金属构件需科学维修与监测,同时适度融入数字技术、教育和文化创意活动以提升社会价值。针对矾矿遗产,建议打造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结合自然、人文及城市优势,保持古村镇和街巷的真实性与历史年轮感,避免大拆大建和仿古造景;通过在适当区域复原高炉及采矿流程开展互动体验,并优化巷道参观条件和数字化展示,强化历史故事讲述,实现保护与活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提出,温州矾矿的保护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同时融入苍南全域建筑遗产系统化建设。在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应遵循城市更新中文脉延续的原则,采用最小干预的设计修复策略,以保障遗产的历史完整性与可持续性。针对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矾矿工业遗产,需落实《文物保护法》“保护第一”的方针,在管理体制、专业配置和制度建设上提供充分保障,并编制《温州矾矿遗产申遗管理办法》,使之纳入省市县“十五五”规划。
除了确立保护原则外,多位专家还提出了更为细化的遗产活化利用思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提出,应充分利用矿坑这一极具辨识度的空间资源,探索可逆、装配式的建筑方式,将部分矿坑转化为多媒体展示空间或特色餐厅,塑造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遗产体验场景。他还主张以“产业复苏”激发遗产活力,借鉴景德镇经验,将生产、展示与旅游相结合,构建从产业到文旅的全链条更新模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崔彤建议在活化利用中应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完善地矿机理、地质演化与资源禀赋的系统性认知,为遗产保护与再生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矾矿未来发展可采取“科、教、文、旅、商、园”六位一体模式,通过“谋划、筹划、策划、规划”的“四化融合”路径,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与经济双重驱动的综合载体。
![]()
矾山矾矿遗址南洋312平硐内的隧道。(彭丹/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宇提出温州矾矿的四大潜在发展方向:一是以文化旅游与研学教育为引擎,打造工业主题的研学与文创基地;二是以生态修复为导向,将矿区转化为工业遗产公园,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典范;三是以区域统筹为路径,借助申遗契机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振兴与人口回流;四是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建设国际工业遗产研究与交流平台,提升苍南的国际影响力。
以申遗为抓手带动城市更新
专家们也就矾矿的申遗路径提出了建议。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伯英认为,苍南矾矿的申遗应确立“长期主义”的战略取向,将其作为一项持续推进的文化事业,避免被短期经济利益或阶段性活动所干扰。他提出建立常设的申遗办公室,以统筹政策协调、技术研究与实施管理,确保工作具备连续性和专业性。此外还应开展系统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同类矿山的对比分析,凸显苍南矾矿在技术体系与遗产完整性方面的独特优势,明晰其突出普遍价值。在技术层面,他主张深化对炼矾工艺、炉型演变及能源使用的科学研究,以数据与模型支撑价值阐释;在传播层面,他建议制作以申遗为主线的纪录片,以形象化方式展现遗产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景观特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建议在申遗文本编制和研究过程中,明确申报类型,确立以“文化景观”或“聚落遗产”为核心方向。他认为应以申遗为抓手,全面推动高质量城镇建设,统筹带动城市更新、生态修复与文化振兴,使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衔接。苍南滨海地区自然与人文条件优越,可注重文旅融合与青年参与,使申遗真正成为推动城乡协调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契机。
![]()
专家考察团队在矾山矾矿遗址南洋312平硐前的合影。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桂学文建议,矾矿申遗工作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体系和滨海资源统筹考虑,建立多层次的空间与发展体系,形成可持续的区域格局。在保护利用方面,可保留一条小型的活态生产线,向公众展示完整的生产流程,使工业遗产具备可体验性与教育价值。同时,需通过影像、展览等多种方式开展系统宣传,增强社会认知与文化传播效果。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认为,苍南矾矿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应超越对工业遗存实物的关注,更应深入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构建具有说服力的遗产价值体系。他指出,矾矿虽已停产十余年,但其历史贡献和社会影响仍具研究与展示潜力,应从文化、技术和经济层面揭示其当代意义。
原标题:《山海之间焕新生,专家支招“世界矾都”工业遗产转型》
栏目主编:江胜信
本文作者:文汇报 彭丹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均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