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症”。它的症状是:管理者小心翼翼,教师如履薄冰,而本该被约束的孩子,却仿佛拥有了无限的“权威”。有人将之戏称为新时代教师的“三从四德”:服从领导,服从家长,服从学生;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罚不得。这并非段子,这是无数一线教师正在经历的、无声的现实。
一、 病症诊断:教育“讨好症”的三大临床表现
向上“讨好”:服从领导的“稳定压倒一切”
校长怕举报,局长怕热搜。一旦风吹草动,最快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息事宁人”——不论对错,先让老师道歉。于是,“管不了”渐渐成了最“明智”的选择。教育的专业性,在“维稳”的诉求前,不堪一击。
向外“讨好”:服从家长的“顾客就是上帝”
“我交了学费,你就是服务者。”这种消费主义思维正大肆入侵校园。当孩子变成“客户”,教育变成“服务”,老师自然就成了“客服”。家长一个不满意的投诉,就可能让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前功尽弃。于是,沟通变成了措辞演练,期末评语变成了“夸夸群”现场。
向下“讨好”:服从学生的“快乐至高无上”
我们误解了“快乐教育”,以为它意味着没有批评、没有压力。学生玻璃心一碰就碎,家长维权意识空前高涨。老师手中的戒尺早已被没收,如今,连言语的戒尺也被贴上“伤害心灵”的封条。结果就是:跪着的老师,注定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二、 病根剖析:是谁,打造了这副黄金镣铐?
第一锤:扭曲的“爱”,与缺位的“管”
许多家长的爱,变成了无原则的庇护。他们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却忘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当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学校暴露,家长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协同管教,而是“我的孩子不可能有错”,矛头直指老师。
第二锤:异化的“舆论”,与懒政的“管理”
自媒体时代,个别极端案例被无限放大,仿佛所有老师都成了“潜在的危险分子”。面对舆情,一些管理者选择了最懒惰的方式——“一刀切”禁止所有惩戒行为。“不作为”远胜于“有作为的风险”,这成了管理层的潜规则。最终,政策层层加码,全部压在了老师身上。
第三锤:错位的“师生观”,与消失的“权威”
我们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践踏了教育者的“主导权威”。教师的权威,并非来自霸权,而是来自知识、品格和责任感。当这种权威被消解殆尽,课堂秩序与教学尊严也随之崩塌。
三、 病情恶果:当教育开始“讨好”,未来将会怎样?
这场“讨好症”的最终代价,将由我们的下一代全额支付。
培养出“玻璃心”的“巨婴”:孩子从小活在真空里,听不到半点逆耳之言。当他们步入社会,现实的残酷一击即碎。
逼走“负责任的”老师:寒心了的严师们,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选择“躺平”。最终留在岗位上的,可能是最“佛系”的那一批。这是教育人才的最大流失。
损害教育公平:敢于严管的老师越来越少,吃亏的将是那些依赖学校教育来实现阶层跃迁的普通家庭孩子。精英家庭可以私教弥补,普通家庭呢?
四、 开出解方:教育,需要一场“祛媚”手术
是时候为教育“祛媚”了——祛除对无理取闹的讨好,祛除对舆论暴力的恐惧。
给老师“不讨好”的底气:必须出台清晰、可操作的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让老师管得有依据,学校撑得有底气。法律和制度,应是教师的盔甲,而非捆绑他们的绳索。
让家长回归“同盟军”:健康的家校关系是“战友”,而非“甲方乙方”。信任,是这一切的基石。请相信,99%的老师和你一样,希望孩子成才。
为社会舆论“降温”:在评判一个教育事件前,请让子弹飞一会儿。理性的围观,才能促进进步;情绪的狂欢,只会制造废墟。
教育,不是服务业;老师,不是客服。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如果这个唤醒者的手脚被牢牢捆住,嘴巴被紧紧封住,我们还能指望被唤醒的,是怎样孱弱的灵魂?
请解开老师身上的镣铐,把戒尺与尊严,一同还给他们。
因为,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一个跪着的教育,也托不起一个站着的民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