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还在收徒,舞台上的‘公子哥儿’为何甘愿独自喝茶?”——这是我看到曹银娣故事后,第一个冒出来的感慨。说实话,娱乐圈里常见的生离死别、热闹聚散,她的这份淡然,反而像一把锋利的刀,切开了浮躁,露出真实的肌理。今天我想把这位老戏骨的台前台后,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
就从头说起。1939年生在上海,父亲是普通工人,但很爱越剧,小时候跟着去看戏,这份儿早期的“中毒”不是随便一个人能有。15岁进了华东戏曲研究院学越剧,练基本功那段日子,说白了就是把青春都押在台上。1959年毕业后进了上海越剧院,起先被安排学花旦,院里觉得她更适合小生,结果她偷偷练了好久,接下《红楼梦》贾宝玉就赢得口碑。1964年的《舞台姐妹》让她名气大开,观众记住了那个从天真到坚强的邢月红。之后《假婿乘龙》《武松杀嫂》《三月春潮》,还有80年代拜陆锦花学陆派,把原来的洒脱和清雅揉在一起,形成她独特的表演路子。对影视和舞台迷们来说,这些名字比较熟悉;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得有人拉着去看老片。
![]()
![]()
台上光彩,台下更耐人寻味。每天早上她泡杯清茶、靠窗听老唱片,这是我最爱描的画面:外面车水马龙,她的世界却像一出不散场的戏,安静却有回响。25岁那年拍《舞台姐妹》遇见袁岳,两人结婚生子,婚姻维持了好一阵子,后来离婚,儿子跟着她,她把大半心力都放在孩子和事业上。离婚后四十年没再婚,这点常被人议论,街坊八卦会说“这么漂亮的怎么不找伴”,我倒是更愿意把焦点放在她的选择上:她把生活过成了自己的艺术。儿子去了澳大利亚,工作成家,每两年飞回来陪她吃顿家常饭,劝她过去养老,她坚决不去,老宅、老茶、老唱片,还有她的学生张宇峰常来陪她,彼此是师徒也是亲人。关于她去不去澳洲的问题,媒体里有讨论,态度不一,个人观点是:移不移居,尊重她的意愿比劝说更重要。
![]()
我得说一点尖锐的看法:现在很多人把“老戏骨”“坚持传统”当成安全牌,但真正能把传统活成当代话题的并不多。曹银娣这一点做得不赖。年过八十还在办收徒仪式,前一阵子天蟾逸夫舞台的小礼堂里,她把浙江小百花的优秀陆派男小生纳为徒,那场面在圈里传开,是有热度的信号。她上网参加线上讲座,分享陆派唱腔技巧,还在手机上刷短视频,看看年轻人的表演——这不是噱头,这是一种务实的传承态度。艺术靠守护,也靠与时代对话,她在用行动证明这话。
![]()
我也见到不少声音,弹幕和评论里有年轻人说她要是多上网多搞流量,就能让越剧年轻化;有同行感叹老一辈不该“被遗忘”;也有人觉得传统戏曲终究小众。说实话,这些讨论都合理,但别忘了两点:一是传承不是把老套路搬到新平台就完事,二是艺术的根基是技术和人心,这两样她都没有丢。
![]()
说到细节,这个我特想写:她练身段时的专注、收徒时的眼神、听老唱片时轻轻哼的调儿、和儿子吃火锅时会点的几道家常菜——这些平凡碎片,比任何华丽的成名照更能打动人。她不爱炒作,生活里也没啥大动静,这份低调在今天看来稀缺。有人会说她是“孤独的坚持者”,也有人会说这是“倔强”,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艺术家的自觉:把有限的时间交给更重要的事。
![]()
![]()
结尾我得摆个看法:对待像曹银娣这样的老艺术家,我们不能只拿“怀旧”和“传承”的标签简单划分。尊重她的选择、理解她的坚持、把她的技艺当成活教材传下去,这三件事都很关键。网络时代给了传统艺术新的出口,也给老一辈新的挑战,她没有退缩,愿意把门打开让我等后辈走进去学习,这点值得点赞。
你怎么看?你会建议她去澳洲享天伦,还是留在老宅继续那杯清茶和老唱片?你觉得越剧的下一站应当怎么走?留言告诉我你的想法,咱们一起聊。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