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庄,又名“孟家店”,位于梁山县城南部,东邻前集,西邻马振扬、独山,北邻梁山,南邻孔坊。该村地处梁山南麓,虎头峰下,紧靠“梁山泊”。
![]()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之达、孟之成兄弟二人被朝廷由邹县派往梁山治理黄河,后携家眷住梁山脚下,叫孟宅,后称孟庄。全村人口约1700人,主要姓氏有孟、王等。该村占地面积700亩,耕地400亩,山地林地300亩,水塘50亩。村北孟林位于梁山南麓,古碑古墓林立,植有古柏苍松;有明清护村河、老寨门遗址。迄今,村内沿街商店林立,每逢一、六日是孟庄大集,每年腊月初八、四月十八是古会,一派繁荣热闹景象。
![]()
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内外用兵,加之黄淮流域自然灾害频仍,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人烟断绝。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黄河再次决口,寿张县城‘’圯于水”即县城在洪水的冲击下毁坏倒塌,于是县治南迁十五里许薛屯(今属梁山马营镇)。同年,朝廷拉开了洪武大移民的序幕。据《孟氏祖谱》记载,梁山孟氏始迁祖孟之达,是亚圣孟子五十三代后裔。洪武次年(1369年),朝廷下旨选才,选孟之达为治理黄河督使,率家眷由山东兖州府邹县来梁山就职,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病在职位之上,为国捐躯尽忠,埋葬于此。其弟孟之成、孟之真不忍弃兄莹而去,率全家来东平州寿张同德乡前店子铺集梁山里(今梁山水泊街道)虎头峰下遂定居,为兄守墓。住处叫孟家宅,简称孟宅。葬其兄于梁山之阳,虎头峰西南侧,这里依山面水,脉通聚气,实是长眠燕息之风水宝地。古稀而终。此地依山傍水,人杰地灵,人丁兴旺,氏族壮大,现存古碑有详细记载。大力传播儒家思想,弘扬正气,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氏自迁梁山定居后,遵记耕读俭朴之古训,代有乡贤,层出不穷。其后人以姓氏得名孟家庄,自孟氏兄弟至今,梁山孟氏已繁衍二十余代,先后又有迁出至台前孟楼,郓城孟何庄、潘渡、黄堆集及嘉祥屈店等地定居者,成为当地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之一。
![]()
孟家林
孟氏祖茔俗称孟家林,位于村后山前,茔地100余亩,有石砌的林墙,墙内有林河、林桥等,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安息着数百名孟氏先人,谱碑联“忆东周看齐鲁振兴儒业,走邹城到梁山万众启迪”。林地原有老柏树数百棵,最粗的三四人不能合抱,其中的龙爪柏、柏接柏远近闻名。1953年“四清”前砍伐了30棵,1962年又大面积采伐,据说卖去东平湖造船。现尚余三株数百年的老柏树,其余800多棵为近百年新植。墓地为倒行穴,瘗葬略无规律。祖碑西原有皇家免除圣裔徭役捐税的“恩荣碑”,今已不存。
![]()
孟家林东北角有一个砖墓塔,此塔原为砖石结构,下石上砖,高2.5米,底正方,边长1.5米,破四旧时拆除,向下挖到青石板后就没再挖,现砖墓塔为在原址上复建。塔下埋葬着万历年间孟氏先人孟承汤,外号孟二花牛,看病救人无数,人称“活神仙”,梁山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些他的传奇故事(传说其一夜之间可以从哈尔滨翻跟头回到梁山)。墓塔西墙原有罚约碑(不准开林后山石和采林中树木),今已不存。
孟庄村原有垓子墙,是清朝梁山大寨的组成部分,墙高5米,顶宽2米,底有10多米,外面是垓子沟,宽约10米,平房式的寨门能过大车,当时起到了防盗防匪防水的作用。1937年和1949年两次发黄水,寨外水深一人多,因垓子墙坚固如堤防,屯住寨门,村内百姓安然无恙。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逐渐拆毁,现已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之初,垓子墙仍相当坚固,20 世纪60年代后逐渐拆毁。
![]()
孟庄村原有三座庙,即琉璃庙、石爷庙、关老爷庙,现均已不存。琉璃庙正殿三间,有院落,因饰黄绿琉璃瓦得名,原庙内壁画一妇人骂鸡,应为骂鸡庙。鲁西南民风淳厚,鄙视鸡鸣狗盗之徒,常以骂鸡摒盗警示乡邻。石爷庙因庙神是石匠捐献且用石头打制故名,孟庄居梁山脚下,历代以开山打石谋生,供奉的神像也许是鲁班或伍丁。早些年,曾在一古董店见巨大石像,高2米多,据说出于前集某坑,形象似为文臣服饰,头部已失,不知是否此庙供奉。关老爷庙供奉关圣帝,梁山一带很多村都有。这些庙里的神像,是1950年组织学生拉出的,六十年代以后遭到破坏,七十年代基本原迹无存。
![]()
孟承汤传奇
孟承汤,明万历年间人士,外号孟二花牛,人称“活神仙”,梁山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些他的传奇故事。他饭量大,能吃,没个饱,一大锅馍馍都不够。据说他自幼父母双亡,跟哥嫂长大成人。一天,他嫂子让他上山拾柴,孟二花牛贪玩,到了饭时还没拾一根柴,回到家嫂子见他空手而归,吓唬说要打他,孟二花牛说:“嫂子,别打,我拿我的腿当柴禾烧吧!”说罢竟点着自己的腿把饭做熟了,腿却安然无恙。还有一次,嫂子故意难为他,让他去济宁给哥哥送黏窝窝,知道一百多里路他根本去不了,就把他锁在家里出门了,嫂子傍黑回家见二花牛还好好待在家里,可几天后哥哥回家来对妻子说二花牛那天给他送的黏窝窝当时还热乎哩,令嫂子惊诧不已。孟二花牛一生未婚,死也是坐化在瓮中。因孟家林就依偎在虎头峰下,每年雨季山水冲下来就会冲毁老林中的坟茔,孟二花牛临终前说你们把我埋在老林东北角上,我去给祖宗们挡水。说也奇怪,自打孟二花牛埋在那里之后,山水果然就紧挨着他墓塔的东山墙流过去,再也没淹过老林。
![]()
红色记忆
孟庄村人自古淳朴善良,开明向上,爱家保国,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地区后,1939年8月1日上午在群众基础好的孟庄村孟家林召开建军节庆祝大会。当时的孟家林会场古柏参天,绿荫蔽地,人山人海,一片欢腾。临时搭成的主席台两旁,悬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想当年水泊梁山农民聚义震撼封建王朝;
看今朝敌后平原八路健儿痛杀东洋强盗。
九时许,师部侦察员来报:驻山东日军第三十二师团一个精锐步兵大队约300余人,加上汶上伪警备队50多人,从汶上县城向梁山地区进犯。师首长陈光、罗荣桓研究决定歼灭该部日寇,庆祝大会立即改为战前动员会,从而揭开了梁山歼灭战的序幕。这次战前动员会不仅为梁山歼灭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孟家林永远载入了梁山的光辉史册。
![]()
孟家林战前动员会后,师指挥部就设在孟庄村孟家林东北梁山虎头崖下的一座小庙里。梁山歼灭战胜利结束后,罗荣桓挥笔写下“还我河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下署“罗荣桓题一九三九年八月三日”,后为劳军的孟庄村群众索去,当时村里石匠便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镌刻在梁山主峰虎头峰下的虎头崖上(具体位置在魁星阁之下、绝壁石洞上方五丈高的地方),后被开山采石破坏,今已不存。
梁山歼灭战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南一带军民抗日信心,唤醒了民众,点燃了保家爱国的御敌热情。孟庄村的孟宪晋就是一例,他以做买卖为名,积极从事八路军后勤供应工作,经常往返于黄河两岸,购买棉花、粮食、鸡蛋、食盐等供应根据地。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村里的孟杰三、孟庆科、孟昭岐等也相继参加革命,跟随部队一直打到上海,后又南下四川、贵阳等地,扎根异乡,报效国家。村里的孟照灼烈士是我党地下交通员,和张延青、老艾等在后集西门以开茶馆为名传递情报,从事地下交通工作,1947年被还乡团刺杀于穆屯,为国捐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