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要花几十万,老了有五保兜底,不如躺平算了”——这样的声音在部分农村地区悄然蔓延。随着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兜底保障逐渐完善,一些青年将其视为“养老捷径”,选择不结婚、不奋斗,寄望老来依赖政策供养。这种现象不仅偏离了五保政策的初衷,更暗藏着青年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双重隐忧,需从政策厘清、根源破解、价值引导多方面综合施策。
![]()
首先要明确:五保户绝非青年“躺平”的“避风港”,其认定标准有着严格的法定门槛。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五保户的核心认定条件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三者必须同时满足,且仅限农村户籍特困群体 。对年轻人而言,正值劳动年龄便放弃奋斗,既不符合“无劳动能力”的要求,若有劳动能力却刻意不就业,也无法满足“无生活来源”的认定标准。如今各地民政部门审核日趋严格,不仅核查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状况,还会动态跟踪收入变化,想通过“装穷”“懒政”钻政策空子的可能性极低。更重要的是,五保待遇仅能保障基本生存,每月数百元的补贴在农村勉强糊口,远达不到青年预期的生活质量,且精神层面的孤独感更是政策无法弥补的。将五保当作养老依靠,本质上是对政策的误解与对自身人生的不负责任。
青年选择“躺平等五保”,表面看是政策保障带来的“底气”,实则是多重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逃避。天价彩礼、房车刚需让农村青年婚恋成本陡增,动辄几十万的支出让普通家庭不堪重负;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农村就业机会有限,青年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支撑组建家庭的经济需求;部分地区婚恋观念固化,加剧了青年的婚恋焦虑。当“结婚生子”的传统路径变得遥不可及,一些青年便转向门槛看似较低的五保政策寻求慰藉。此外,个别地方存在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婚俗陋习盛行等问题,也让这种消极心态有了滋生的土壤。破解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青年“懒惰”,而需直面其背后的现实困境。
化解青年“躺平等五保”的隐忧,需构建“政策厘清+根源破解+价值引导”的三重防线。在政策层面,要强化宣传解读,通过村公告栏、基层宣讲等形式,明确五保政策的救助属性与认定标准,破除“老了就能当五保”的认知误区;同时优化审核机制,建立劳动能力动态评估体系,防止政策被滥用,确保资源精准惠及真正的特困群体。在根源破解上,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青年提供稳定就业岗位与创业支持,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其增收能力,让青年“能赚钱、敢成家”;深入推进婚俗改革,以村规民约规范彩礼标准,倡导简约文明的婚恋新风,减轻青年婚恋经济负担。在价值引导方面,要通过榜样宣传、文体活动等形式,弘扬奋斗实干的价值观,鼓励青年追求更有品质、更有意义的人生;同时完善农村社保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让青年无需依赖五保也能获得稳定的养老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
五保政策的初衷是为无依无靠的特困群体兜底,而非成为青年逃避责任的“退路”。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青年的奋斗姿态更是关乎乡村振兴的未来。与其寄望老来依赖政策,不如趁年轻拼搏实干——既能通过努力改善生活、组建家庭,也能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当农村产业更兴旺、婚恋更理性、保障更完善,青年自然不会再将“躺平等五保”视为选择。唯有让青年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困局,让五保政策回归救助本质,让青年重拾奋斗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