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科普工作里,进化论始终是重中之重。尽管我并非进化论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但多年来,我阅读了海量与进化论相关的科普文献,也正因如此,我目睹了太多对进化论的误解,甚至是毫无根据的 “恶意中伤”。
![]()
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由于不少人对进化论的核心理论缺乏基本了解,在各种 “以讹传讹” 的质疑与攻击声中,他们很容易 “随波逐流”,甚至被彻底 “洗脑”。以至于后来,只要有人提及进化论,他们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嗤之以鼻,完全丧失了理性判断的能力。
在科普进化论的过程中,我也曾遭遇过一些不友好的对待,比如有人会直接私信辱骂我。如今,这些事情我早已看淡,但也正因这些经历,我深刻体会到科普工作的艰难 —— 这条道路漫长且崎岖,同时也意识到基础科普知识在大众认知中的脆弱性,还有太多人需要被正确的科学知识引导。
不过,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都不会妥协,更不会为了追求流量而迎合错误的观点。在我看来,任何科普工作都必须以科学事实为根本依据,这是不容动摇的原则。
![]()
接下来,我们回归正题,深入探讨一个关键问题:进化论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理论?
若要详尽地讲解进化论,内容繁杂到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为科普内容,我会尽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和大家一同梳理进化论的核心脉络。
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物种不变论” 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当时的人们坚信,地球上的物种从诞生之初就是如今的模样,并且会永远保持不变,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质疑。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大航海时代,探索的脚步延伸到地球的各个角落,生物化石也随之不断被挖掘出来。人们在对这些化石的研究中,发现了越来越多此前未曾见过的物种,更重要的是,许多物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贯性和相似性。这一发现让人们开始动摇 “物种不变” 的认知,逐渐意识到地球上的物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的。
事实上,在达尔文之前,就已有生物学家对生物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生物学家拉马克,他提出了 “用进废退” 的核心思想,为后来进化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那么,“用进废退”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
我们可以用长颈鹿脖子的变化来举例说明。拉马克认为,最初长颈鹿的脖子可能并不长,但由于长颈鹿每天都需要努力伸长脖子去够高处的树叶,经过长期不断的 “锻炼”,脖子就逐渐变长了,这就是 “用进废退” 的核心逻辑 —— 经常使用的器官会逐渐发达,而不常用的器官则会慢慢退化。
与此同时,拉马克还提出了 “获得性遗传” 的观点。他认为,当一只长颈鹿通过后天努力让脖子变长后,这种 “长脖子” 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也就是说,后代一出生就会拥有相对较长的脖子。
![]()
按照拉马克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的理论来推导,会得出一些与现实明显不符的结论。比如,如果你的父亲智商很高,那么他就理所当然地能把高智商基因遗传给你;再比如,若你的父亲通过后天的刻苦训练成为健身达人,拥有了发达的肌肉,那么你一出生也应该具备发达的肌肉。显然,这些推论在现实中很难成立,因此拉马克的理论存在很大争议,难以站得住脚。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拉马克的贡献。他的 “用进废退” 思想彻底打破了 “神创论” 和 “物种不变论” 的束缚,首次强调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为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
![]()
为了深入研究地球上物种的变迁规律,他曾跟随船只进行了长达 5 年的环球航行。这段航行绝非休闲旅游,而是一次艰苦的科学考察之旅。在这 5 年里,达尔文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亲身感受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收集了海量的生物样本和数据。
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达尔文发现许多物种都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身体结构,即便与已经灭绝的古生物物种相比,也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这一发现让他坚信,地球上不同的物种之间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存在着连贯的演化关系,如今的物种都是由远古物种一步步慢慢进化而来的。
基于这些观察和思考,达尔文提出了著名的 “进化论”,其核心观点与拉马克的 “用进废退” 截然不同,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观点认为将 “进化论” 称为 “演化论” 更为准确。实际上,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异,或是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表述,并不会改变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本质,二者在核心逻辑上是一致的。
具体来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逻辑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存和繁衍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对于部分生物而言,繁衍甚至比生存本身更为重要。这种本能导致了一个普遍现象 —— 在自然状态下,物种通常会出现过度繁殖的情况,即生物产生的后代数量远超过环境所能承载的上限。
其次,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食物、水源,还是生存空间,都存在一定的承载极限。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物种之间必然会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内部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因为资源分配而产生竞争。
在竞争过程中,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以长颈鹿为例,在长颈鹿群体中,有些个体天生就携带 “长脖子基因”,而有些个体则携带 “短脖子基因”。拥有长脖子基因的长颈鹿,能够吃到更高处的树叶,食物来源的选择范围更广,在食物竞争中就具备了明显的优势,因此更容易存活下来;而携带短脖子基因的长颈鹿,由于只能获取较低处的树叶,在食物短缺时,就很难与长脖子长颈鹿竞争,逐渐被淘汰。这就是大自然对生物进行筛选的过程,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那么,长颈鹿的 “长脖子基因” 是如何产生的呢?关键在于基因突变。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基因突变并非通过后天锻炼获得,而是一种随机发生的生物学现象。在生物的繁衍过程中,基因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变,既可能突变出有利于生存的 “长脖子基因”,也可能突变出不利于生存的 “短脖子基因”(或其他类型的基因)。最终,大自然会根据环境条件,筛选出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让携带这些基因的个体得以存活和繁衍。
在繁殖后代时,父母会将自身的基因传递给子代。因此,携带长脖子基因的长颈鹿,其后代大概率也会继承长脖子基因。就这样,长脖子基因在长颈鹿群体中不断传递和积累,而携带短脖子基因的长颈鹿则因无法适应环境被逐渐淘汰。经过漫长的演化,如今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几乎都拥有长长的脖子。
达尔文最初提出进化论时,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理论中确实包含了较多的假说和推论。但随着现代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达尔文进化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 “现代生物进化论”,并且有了大量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作为支撑,成为了一门严谨的科学理论。
这些证据来自多个学科领域,比如生物分子学、基因学、胚胎学、考古学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以胚胎学为例,生物学家曾对哺乳动物胚胎与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对比。
![]()
结果发现,在胚胎发育的前期阶段,人类胚胎与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几乎没有区别,根本无法通过外观辨别出哪个是人类胚胎。只有当胚胎发育进入中后期,不同物种胚胎的形态差异才会逐渐显现,此时才能准确辨别出人类胚胎。
人类本身就属于哺乳动物范畴,这一胚胎发育的共性现象,恰恰证明了人类与猪、牛、羊等哺乳动物拥有共同的远古祖先。只不过,这个共同祖先的生存年代十分久远,需要追溯到上亿年之前。相对而言,在众多哺乳动物中,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
根据科学研究推测,大约在 600 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的演化路径才开始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两个物种。
在科普进化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人们对进化论还存在一些常见的认知偏见,需要逐一纠正。比如,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为什么如今的猴子、猩猩没有进化成人?”
![]()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具有进攻性的器官?比如能喷火的器官?”
产生这些疑问的人,往往下意识地认为 “进化是万能的”,甚至觉得生物进化就应该朝着 “无敌”“强大” 的方向发展,比如拥有超强的进攻能力、防御能力等。但实际上,进化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生物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被动发生的过程。
简单来说,生物并不能 “想进化成什么样就进化成什么样”。进化的本质,是生物基因在繁衍过程中不断发生突变,并且这些突变逐渐累积的过程。当基因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明显改变,且这种改变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时,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出现。
而基因突变本身是一种随机行为,我们无法预测一个物种的基因会朝着哪个方向突变。可能会突变出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基因,也可能突变出不利于生存的基因,甚至可能突变出对生存毫无影响的中性基因。最终,只有那些能够帮助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才会被大自然筛选并保留下来;而不利于生存的突变基因,则会随着携带该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生物进化并不存在固定的方向。智慧也并非所有物种的必然进化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甚至是大自然 “不太青睐” 的进化方向。因为智慧的产生和维持,需要消耗生物大量的能量。
![]()
比如人类的大脑,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 2% 左右,却消耗了人体总能量的 20% 左右。对于许多生物而言,如此巨大的能量消耗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在演化过程中,它们并不会朝着发展智慧的方向进化。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问 “如今的猴子、猩猩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了。猴子和猩猩在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已经具备了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能够顺利地生存和繁衍,它们根本没有必要进化成人类。当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经陷入了 “以人类为中心” 的认知误区 —— 下意识地以人类的视角去衡量其他物种,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形态特征当作 “最优标准”,强加给其他生物。
试想一下,如果猴子和猩猩能够理解人类的疑问,它们或许会反过来 “嘲笑” 人类:“可笑的人类,真是太自以为是了!竟然想让我们进化成你们?那你们人类为什么不进化成猴子、猩猩呢?”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认知误区需要澄清:很多人会认为生物存在 “高级” 与 “低级” 之分,觉得人类拥有智慧,就是 “高级物种”,而其他没有智慧的生物则是 “低级物种”。
![]()
但事实上,生物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 “高级” 与 “低级” 之分,只有 “复杂” 与 “简单” 的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 “高级物种”“低级物种”,不过是人类以自身为参照,从主观视角出发给出的定义,并没有客观的科学依据。
如果一定要给地球物种划分 “等级”,那么衡量标准也不应该是 “是否拥有智慧”,而应该是 “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所处环境,在环境变化中顺利存活和繁衍的物种,就是 “更成功” 的物种;反之,无法适应环境变化,面临生存危机的物种,则是 “不太成功” 的物种。
从这个标准来看,微生物无疑是比人类 “更成功” 的物种。
![]()
微生物的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几乎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 —— 从深海热泉到寒冷的极地,从高空大气层到地下岩层,都能发现微生物的踪迹。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存。相比之下,人类对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和稳定的食物来源,一旦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类的生存就会面临巨大挑战。
通过对进化论的梳理和对常见认知误区的纠正,我们不难发现,进化论是一门基于大量科学证据、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它不仅揭示了生物演化的规律,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未来的科普工作中,我会继续坚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努力传播正确的进化论知识,让更多人摆脱误解,真正理解这门伟大的科学理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