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谚:“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传统人治社会中,“人”是决定一方治理成败的核心要素——清官廉吏能兴一方福祉、振一地文风,贪官污吏则误民生、废吏治。而莱芜历史上的首次文化高峰,便诞生于明代良吏陈甘雨主政之时,他以一篇《建改弦堂记》,为后世留下了兼具基建实践与治政哲思的珍贵遗产。
![]()
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莆田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二月十七日生。他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登进士第(时年29岁),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赴莱芜任知县,任职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7年)。作为明代莱芜政绩突出的著名知县,他在任期间政治清明,文化振兴,人民安居乐业,留下了许多德政工程,而《建改弦堂记》正是他任内的治政总结与心得写照。
![]()
建改弦堂记(原文)
嘉靖丁未腊月,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莱芜县知县莆田陈甘雨撰。
予拜命嬴城,越明年闰正履其治,下辔肆览,见治无后堂,堂吏退无所,辄慨然有兴构志。甫冬,进官属王昶与诸掾语之曰:堂以讲政,廨以居掾,县治之不可以已也。遂募众饰材,教以肯作,甫六月而役大就。堂凡四楹,廨凡四十架。呜呼,兹堂也,未建之先,非有遗址可按也,经之营之,不半岁而奏成,丹艴黝垩,焕然毕观,而规模表正,当不在琴堂后。
予兹莅莱已三载矣,官壁其堂,吏居其所,上下胥承,以役于公。植颓救弊,匪无创堂之心也,日省月试,匪无成堂之志也,顾鼓作多乖,支持罔逮。学校饰矣,而堂室者鲜闻;闾阎又矣,而呻吟者容有。予固乐兹堂之新,而又深感吾政之不尽兹堂也。人亦有言,失调之瑟改弦,不善之治更化。予兹听宓子之堂,不无惭董生之调也。或者乃以莱地硗民梗,难于速化,则去鲁未远,遗俗犹存,未见其为硗且梗者。矧瘠土樗栎之材,独当梁栋之任,绵力莫胜,固宜轮奂之未备也,予于是以改弦之志命若堂,而以作堂之志庸以俟吾后者,俾一调而太和,再变而至道,庶几琴无愧堂,弦无愧政,而于兹建也不亦光哉!识之,盖不止为建堂云尔。
《建改弦堂记》白话文注解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腊月,由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担任文林郎莱芜县知县的莆田人陈甘雨撰写。
我在甲辰年(公元1544年)接受任命前往莱芜,第二年(公元1545年)闰正月到任履职,下马巡视县衙后,发现县衙没有后堂,属吏们处理完公务后无处休憩办公,于是心中生出了修建后堂的想法。刚到冬天,我召集下属王昶和众属官商议道:“厅堂是用来商议政事的地方,官署是属吏们居住的场所,县衙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停滞。”于是募集工匠、筹备建材,指导大家积极劳作,仅用六个月时间,工程便圆满完工。新堂共四间,配套官署共四十间。唉,这座厅堂在修建之前,并没有旧的遗址可以参照,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成,不到半年就顺利完成,堂内涂饰得红黑分明、洁白鲜亮,焕然一新,其规模格局规整庄重,并不逊色于传统的“琴堂”(古代对县衙正堂的雅称)。
我到莱芜任职已经三年了,官员们在新堂内办公,属吏们居于配套官署,上下同心同德,为公务尽心尽力。我一心想要整顿积弊、弥补过往不足,并非没有修建厅堂的初心;日常勤于检查考核、督促政务,也并非没有建成厅堂的志向,只是在推进过程中多有不顺,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学校虽然修整好了,但像样的堂室建筑却很少听闻;街巷虽有改善,但仍有百姓生活困苦、发出呻吟。我固然为这座新堂的建成而欣喜,却也深深感到自己的治政成效还未能配得上这座厅堂的规制。人们常说,音律失调的琴需要更换琴弦,治理不善的地方需要革新变通。我在这座如同宓子贱治单父(古代贤吏治理地方的典范)时的厅堂里处理政事,难免愧对董仲舒那样的治世智慧(董仲舒提出“更化”思想,主张革新治政)。有人说莱芜土地贫瘠、百姓固执,难以快速教化,但这里离鲁国故地不远,儒家遗风依然留存,并未见到所谓的贫瘠与固执。何况我如同贫瘠土地上的劣木(自谦之辞),却要担当起梁栋般的重任,能力有限难以胜任,所以新堂未能达到极为华美壮丽的程度,也是情理之中。我于是以“改弦更张”的革新之志来命名这座厅堂,又把修建厅堂的初心与治政的抱负寄托给后来的继任者,希望继任者能通过一次革新实现社会太平和谐,通过持续变革达到至善至美的治理境界,但愿“琴堂”之名无愧于这座厅堂,施政之“弦”无愧于治理之责,那么这次建堂之举不也光彩照人吗?写下这篇记,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建堂这件事本身啊。
![]()
弦外之音:《建改弦堂记》中的治政内核
1. 基建为基,治政先立“场”
陈甘雨将“建堂”与“讲政”紧密结合,认为厅堂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治政秩序的载体。他以六个月速成的高效实践,补齐县衙基础设施短板,让官吏有其居、政事有其地,为后续治理筑牢了硬件基础,体现了“先立其场,再施其政”的务实智慧。
2. 居功不傲,治政贵有“省”
建成新堂本是功绩,但陈甘雨却直言“政之不尽兹堂”,清醒看到学校建设未全、民生仍有疾苦的不足。这种不沉溺于表面成绩、主动反思治政短板的态度,正是古代清官廉吏超越常人的可贵之处,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居功不骄、自省自励”的典范。
3. 改弦更张,治政需有“变”
以“改弦”命名厅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陈甘雨借“失调之瑟改弦”的比喻,传递出“治政不可墨守成规,需因时制宜、革新变通”的核心思想——既承认自身治政的局限,也强调治理没有终点,唯有持续变革,才能让治政贴合民生需求。
4. 继往开来,治政当有“传”
陈甘雨并未将建堂之功据为己有,而是将“作堂之志”寄托给继任者,希望后世能延续革新善政的初心。这种“不谋一时之利,而谋一方长远”的格局,打破了“一朝官员一朝政”的局限,彰显了对地方治理的长远担当。
5. 琴政相和,治政追求“道”
他以“琴堂”为参照,追求“琴无愧堂,弦无愧政”的境界,将基层治政从“事务性工作”升华为“太和至道”的儒家理想。这种将个人治政与文化理想相结合的追求,正是莱芜能在其主政时期迎来文化高峰的核心原因——良吏以文化人,以政弘文,方能成就一方文脉兴盛。
为官之道:初心易得,坚守难行
自古以来,多少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无不怀揣着“精忠报国”的赤诚、“光宗耀祖”的期许,立志入仕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回馈家国。可一旦身居高位、手握权柄,不少人便忘了来时路——曾经的理想信念被功名利禄侵蚀,“为苍生谋福祉”的誓言沦为空洞口号,人生观与价值观彻底扭曲,眼里只剩一己私欲,心中再无百姓疾苦。
回望历史长河,能被世人铭记称颂、流芳千古者,从来不是那些身居高位却碌碌无为的庸官,更不是鱼肉百姓的贪官,而是真正俯下身子、为一方水土谋发展、为黎民百姓解忧愁的实干者。正如山东籍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些背弃初心、尸位素餐者,即便活着,灵魂早已腐朽;而那些坚守使命、为民请命者,即便身死,精神也会永远活在百姓心中。
为官之道:以“场、省、道、传、变”警醒:
纵观古今,多少为官者栽于“失场”——背离为民初心,将公权异化为谋私工具,把岗位当作逐利跳板,恰与陈甘雨“建堂立治政之场”的坚守相悖,最终从权力之巅跌落,沦为历史尘埃。
多少掌权者败于“无省”——沉溺表面政绩,听不到百姓呻吟,看不到治理短板,缺失陈甘雨“政之不尽兹堂”的自省自觉,在固步自封中积弊日深,最终丧失民心、辜负使命。
多少从政者毁于“背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罔顾法纪公义,背离“琴无愧堂,弦无愧政”的治政正道,把歪门邪道当捷径,即便一时得利,终究逃不过身败名裂的结局。
多少执政者困于“不传”——只顾一时之利,搞“一朝官员一朝政”,割裂治理的连续性,没有陈甘雨“俟吾后者”的长远担当,让良政半途而废,阻碍一方长久发展。
多少掌权者废于“不变”——墨守成规、僵化保守,面对新问题旧弊端不知变通,缺乏陈甘雨“改弦更张”的革新勇气,最终在时代浪潮中被淘汰,空耗公权却无实效。
陈甘雨以“场、省、道、传、变”的治政智慧,为后世立下标杆;而历史与现实中的反面案例,恰是对这五点的公然背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场、常省、循道、善传、勇变”始终是为官履职的核心要义。当下从政者当以陈甘雨为镜,警醒自身:唯有坚守为民立场、常怀自省之心、恪守治政正道、传承善政初心、勇于革新求变,方能不负使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又名虎山遗客,煜阳子
![]()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济南市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