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的上海,是年轻人眼里的未来期权,大家带着行李奔赴而来,不怕吃苦,满心相信当下的付出,迟早能换成明天的好回报。
![]()
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做留走选择的时候越来越冷静,像基金经理评估资产,他们仔细算着 “上海资产” 的价值,却发现三重现实负债让这份未来不断折价,风险越来越高。
这不再是梦想豪赌,而是现实的资产重估,当净值没了吸引力,所谓 “逃离”不过是理性的清仓止损。
上海“月光族”
对于刚来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第一份工资几乎就是他们的“原始资本”,本应用来积累未来,但高昂的生活成本让这笔钱几乎瞬间消失。
![]()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月薪在6到8000元之间,听起来还算体面,可一旦面对实际生活支出,这点收入显得捉襟见肘。
一开始是住房问题,上海房租高得离谱,即便是合租,次卧月租也要3000元起,如果想要独立居住,租一个一室户轻松破万元。
也就是说,每个月工资到手,一半甚至更多直接交给房东,剩下的钱还得面对这座城市的各种日常开销,生活支出同样不便宜,早餐随便买杯咖啡、一个面包,五六元就没了。
午餐的外卖起步就得三十元,晚餐即便简单做饭,也需要二十元左右,再加上每月至少两百元的通勤费,一个月下来工资几乎被日常消费掏空,能不月光已经算是理财高手。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短期困难,而是一种长期结构性问题,许多在上海工作几年的人发现,即便拼命工作,存款也很有限,几年下来总存款不足两万元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意味着原本打算用来投资未来、累积财富的“原始资本”,在生存压力面前被彻底清零,长期如此,年轻人很难积累起对未来的安全感,也难以进行更高阶的理财和投资。
![]()
年轻人开始逃离上海
上海曾经是无数年轻人心中的梦想之地,只要肯拼就有机会出头,无论是创业、就业还是职业成长,上海都被认为是能让努力变现的城市。
而如今的现实却让很多年轻人感到失望:奋斗不再意味着回报,机会正在变得稀缺,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机会资产”正在贬值。
最明显的变化来自高薪行业的衰退,金融、互联网等过去的“金饭碗”行业,正经历一场结构性收缩。降薪、裁员、冻结招聘已经成为常态。
![]()
很多大厂削减了预算,部门合并频繁,昔日耀眼的岗位如今变得紧张又不稳定,就连新能源等一度被视为新风口的行业,也开始减速,岗位数量明显下降。
城市经济的“增量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工作机会越来越集中在存量岗位的内部竞争上,但想挤进这些行业的门槛,却被推得越来越高。
进入互联网公司,没有985硕士学历简历很难过筛,金融业则要求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和社会资源样样俱全。
![]()
即便如此,进入之后也没有稳定保障,许多企业随时可能调整结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三成,竞争不仅激烈,还充满了不确定性。
就业市场的残酷在现实中表现得更加直白,一位211硕士毕业生,投出87份简历后只收获一个与专业毫不相关的销售岗位,这类故事在当下比比皆是。
很多名校毕业生,最后只能接受月薪不到一万元、与专业无关的职位,学历、努力、经验在市场上不再有明确的回报,年轻人的竞争力正在被严重稀释。
![]()
与此同时,杭州、成都、合肥等城市正悄悄吸引上海的年轻人,它们推出高额补贴、购房优惠和安家费,还放宽落户条件。
与之相比,上海依旧保持着严格的户籍门槛和相对有限的政策支持,年轻人算起这笔账时发现,留在上海的生活成本高、回报低,而去其他城市则能更快落地生根。
看不见的养老账单
许多年轻人抱怨高房价和职场卷,但真正的压力并不止于此,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正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长期责任。
![]()
根据官方数据,到二四年上海的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五百七十七点六二万,占比高达百分之三十七点六,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在一些老城区,比如虹口,这个比例甚至超过百分之四十五。
更糟的是,上海的年轻人口正在减少,外来常住人口在过去四年中首次跌破一千万,尤其是20到35岁的年轻人,流失最为明显。
曾经支撑城市活力的“外来年轻劳动力”,正在一批批离开,人走了养老的钱还得照付,于是这笔账越来越沉重。
![]()
从财政角度看,问题已经十分明显,2010年上海的养老金支出还只有783亿元,而到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3464亿元,涨了整整四倍多,钱从哪来?
大部分来自现在还在打工的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这笔支出在吞噬财政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年轻人的经济负担,这种负担在生活里无处不在,医院里排队看病的人几乎清一色是老人。
社区活动中心、公共设施更多服务老年群体,年轻人发现自己缴的税和社保在支撑系统,却换不来对应的生活便利,连出行、医疗、住房这些最基本的资源,也在被逐步挤占。
![]()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劳动力结构,当社会老龄化严重、用人成本高企,企业更倾向于用有经验的老员工而非年轻新人,这意味着年轻人找工作会更难,职业成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参考日本的经验,长期的老龄化最终会导致创新力下降、工资停滞、消费减弱,而年轻人则被困在“高成本、低回报”的循环里。
面对老龄化压力,上海也在积极应对,除了推广智慧养老服务,还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并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让养老从负担变成新产业。
这些措施虽然能缓解部分问题,但核心矛盾依然存在:养老体系庞大,年轻人越来越少,供需关系依然失衡,换句话说这笔“养老债”最终还是要由留下来的年轻人承担。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上海时,我们或许不该简单地用“逃离”或是“背叛”来定义他们的行为。
这并非是他们吃不了苦,也不是他们失去了耐心,这更像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资产评估,一次理性的止损行为。
![]()
参考资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