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严重的熊患与明清农田泛滥的虎患相似,显示人类活动空间挤压野生环境的生态灾难。”
![]()
▲ 气候变迁使日本熊在冬眠前觅食困难,被迫下山寻食
原文标题:日本熊患与明清虎患
作者简介
禤骏远,Ian Huen,企业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共史学文学硕士。著有《The Rising Sons: China's Imperial Succession & The Art of War》及《What Bruce Lee Didn't Know About Kung Fu and Other Revelations About China》;新作《你说的是从前——清末与今日中国》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
近年来, 日本 全国各地出现前所未有的「熊患危机」。
自2025年春季以来,熊只频频闯入居民区、商店甚至校园与机场,造成至少10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为有统计以来最严重的一年。
过去熊出没事件多限于登山客与采药者误入深林,如今却在都市与农村交界频繁现身。专家指出,气候变迁导致山毛榉等坚果歉收,使熊在冬眠前觅食困难,被迫下山寻食;加上农村人口外流、耕地荒废,城市边缘逐渐与野生环境连为一体,让人熊冲突不断升级。
日本熊的数量近年持续上升,黑熊估计达44,000头,棕熊约11,000头;但栖息地减少、气候异常与猎人减少,使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专家警告,日本正面临野生生态与人类生活空间急速重叠的转折点。若不及早建立长期监测与生态共存机制,仅凭猎杀与临时驱离恐无法根治。
对现代人来说,野兽之患似乎属于远古时代的传说,然而在过去的历史中,这类「兽患」往往与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压力和农业失衡密切相关。
![]()
▲ 日本城市边缘逐渐与野生环境连为一体,人熊冲突不断升级
以中国明清时期的虎患为例,从福建、江西到浙江的地方志记载显示,15至19世纪间的虎害极为频繁,许多县志皆有「白昼食人」、「连年虎灾」等记录。
据学者统计,明清两代东南地区虎患多达500余起,远高于宋元以前的十余起。此现象与山林滥垦直接相关。
随着明代以来人口激增,耕地需求剧增,农民开始深入丘陵山区开垦,大片林地被砍伐为田,致使虎失去栖息地,被迫下山觅食。这种「人逼虎下山」的现象,与今日日本熊患,颇为相似。
在中国历史上,农业危机与生态失衡往往相伴而生。
明代中叶以后,人口由洪武年间约6,000万增至天启、崇祯年间的1.6亿以上,农地开发速度远不及人口增长。为应付粮食短缺,各地展开山地开垦与滥伐。
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山林被迅速破坏,《农政全书》即指出:「山尽则水竭,林伐则虎来。」在崇祯年间的旱灾与饥荒中,东南山区出现多起虎灾,村落死伤数百人。这些现象说明,当农业以短期粮食需求为优先、忽视环境承载时,最终会生态反噬。
明末清初的粮食危机更揭示出当时农业结构的脆弱。
![]()
▲ 明清两代东南地区虎患多达500余起
自1620年代以后,连年灾荒席卷北方,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出现「流民过百万」「人相食」惨象。根据《明实录》和《清实录》的统计,1640至1643年间,陕西巩昌、平凉等地饥民起义成势,最终导致李自成入关、明朝覆亡。
气候学家指出,这一时期正处于「小冰期」极端阶段,黄河流域夏季气温比现代低约摄氏一度,导致谷物歉收。
清初虽恢复秩序,但南方山区的农业开垦继续推进。乾隆年间的统计显示,全国可耕地面积由明末的6亿亩增至10亿亩以上,但这种扩张建立在山林牺牲之上。
地方志如《上犹县志》、《泰宁县志》均载:「樵牧无禁,山林悉垦,虎多出食人。」同治年间江西、福建、浙江三省虎害再起,死伤逾万。这些记录可见,当人地矛盾未解,开垦的短期收益会带来长期生态灾难。
若将视角转回今日日本,可以发现类似的结构性问题。自1971年起,日本政府推行「减产政策」(减反政策),为稳定米价、维护农民收入,长期补贴农民减少稻作。结果半世纪间稻田面积由高峰的330万公顷减至140万公顷,粮食自给率降至38%。
![]()
▲ 崇祯年间,东南山区出现多起虎灾,村落死伤数百人
农村人口老化严重,65岁以上农民占比高达80%。2025年的「令和米乱」中,5公斤白米价格由2,500日圆(约114.6元人民币)暴涨至4,000日圆,反映出结构性供应失衡。
当地方农业式微、山地废耕,原属农林生态缓冲区的山际地带转变为「半野生地带」,熊便顺势南下,进入人类生活空间。
农林水产省并预估至2030年,水稻、小麦与大豆耕地将较2020年再缩减34%至142万公顷,果树耕地减少45%至仅11万公顷,而2024年基干农业从业者仅约111万人,较2005年几近腰斩。
与明清时期的情况相比,两者在技术与社会形态上的差异自毋庸置疑,但相同点在于资源配置的失衡。明清时代的生态危机源于过度开垦,而今日日本的危机则来自土地荒废。
过去人逼虎下山,今则人撤退后熊重返。这两种现象本质上皆揭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失衡:前者出于生存压力的过度索取,后者则源于经济结构的错配与政策的短视 。
![]()
▲ 日本熊的数量近年持续上升
要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既需要政策调整,也需文化上的自省。
日本正尝试以「智慧农业」与AI技术应对人力短缺,这或许能减轻部分压力,但若不从制度上重建地方农业与环境的共生机制,科技亦难以独力挽救生态崩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以「短期稳定」为目标的政策,若忽略长期的环境承载力,终将反噬自身。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一个反覆出现的循环:明清时代人逼虎下山,太平天国战后人垦林地,日本现代人弃耕山田。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当社会在粮食与生态之间失去平衡,野兽的足迹便会重新出现在人类的门前。熊患或许并非灾难的开端,而是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提醒,一场关于土地、资源与责任的永恒对话。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6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
编辑:田志豪
审核:宋阳标
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