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济南的山水视作一卷泼墨长轴,将南山当成这幅长卷的起笔处——梯子山巅的云雾化入溪涧,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如银绦交织,在卧虎山下汇成玉符河的碧波。这水流过千年时光:凿堰引泺水,开闸纳玉符,小清河承载起盐船橹声、阡陌炊烟。它从渴马崖的传说中苏醒,穿行于石桥芦荻间,在睦里闸的轰鸣里奔赴渤海。水脉蜿蜒处,映着曾巩探泉的墨痕、黄巢饮马的蹄印,也映着今人露营的帐篷、垂钓者的剪影与孩童的笑语。
文|牛国栋
小清河之源
山是水之源,山水两相依。济南南山,孕育了汩汩流淌的千眼泉水,还是小清河之上源。小清河发源于济南,是流经山东省北部入海的大型人工河道,其形成可追溯至古济水和唐宋时期大清河。
济水,发源于河南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两省,最终汇入渤海,时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华夏“四渎”。唐朝时,黄河下游浸淤,济水在东平以西湮没,东平以东的菏水、汶水等仍沿济水故道入海,因河水清澈,改称清河,后称大清河或北清河。北宋熙宁十年(1077),黄河夺大清河东阿至历城段东北流,至利津入海。河道北移后,济水故道及大清河下游洪涝频仍,交通时有阻断。
![]()
民国时的小清河(历史照片)。
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1130—1137),北齐刘豫在历城东北华不注山阴修筑下泺堰,将源于济南市区的泺水导入济水故道。从此,发源于趵突泉的古泺水,成为这条新河的源头,为与大清河有别,遂名小清河。
小清河开掘后,成为济南及鲁北地区集航运、灌溉、排洪、养殖、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水上通道。鲁北渤海滩涂盛产食盐,通往寿光羊角沟(今羊口镇)的小清河成为重要盐运水道,时称“小盐河”。
玉符河与睦里闸
至清代,小清河水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4—1905),长清县的徐炳瑞实施“引玉济清”,即在时属长清县、玉符河右岸(同时为黄河右岸)的睦里庄建睦里闸,以此为西部起点,向东开挖新河道,初名“新清河”。玉符河水由此一路东流,经吴家堡、匡山以北与柳塘河(孟家桥、黄冈、侯家庄一带)合流,经香闸村(后名闸子村)东,过北园林家桥后注入小清河,这段长17.5公里的新河道后来统称小清河。至此,小清河全长237公里,其中,济南境内河道长70.3公里。
睦里庄历史悠久。据传,明洪武年间,穆姓从直隶枣强(今属河北)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穆里庄”,后取“穆”字谐音改为今名。清道光十五年(1835)《长清县志·地舆志》中载有“睦里庄”之名。
![]()
旧时睦里闸(历史照片)。
睦里闸建成之初,石拱铁板闸三孔,各高1.6米、宽1.2米,上设人力启闭机三具,由位于小清河畔赵家庄(后名新城)的山东机器局派人管理。《济南市志》载,当时对睦里闸开启时间做了明确规定:“清明落闸,霜降提闸”,放水时间在半年左右。这是济南辖区内第一个明确放水时间的水闸。新中国成立后,睦里闸先后进行过多次修复、移建和改建。
睦里闸的修筑,使以往只通过北店子注入黄河的玉符河,同时成为小清河之上源,因此有人视此处为小清河之原点。这样说不够确切与全面。且不说小清河最初源头与古泺水之源一脉相承,都源自趵突泉等众泉,即便到如今,老城内的泉水依然是小清河的重要源泉。若追根求源,比较准确且全面的说法是,发源于南山的玉符河及其上游来水为小清河之源。
梯子山与“三川”
玉符河,古称玉水,其名源自玉符山。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山水考三》载:“玉水导源泰山朗公谷,谷旧名琨瑞溪,亦谓琨瑞水,其水西北流经玉符山,又曰玉水。”“玉水以玉符山得名,见《水经》及注。”所谓朗公谷,乃朗公和尚所建的柳埠朗公寺,即后来的神通寺。所谓玉符山,便是仲宫偏西的山脉,其与卧虎山隔水南北相望。而玉水只是经过朗公谷,其发源地沿着龙门峪向东南延伸,直至梯子山下,即清乾隆《历城县志》载:“梯子山左,有仙龙潭,玉水源也。”
![]()
玉符河。牛国栋 摄影
梯子山位于济南、泰安交界处,海拔976米,为南山管委会辖区内最高峰,济南第二高峰,仅次于莱芜区莲花山。发源于山脚下的锦绣川(俗称北川,也叫仲宫河),作为玉水上源,河道长达55公里,“水势始大,清湍溶溶,四时不竭”(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五》)。
除锦绣川外,同属南山的锦阳川和锦云川也是玉水的重要源头。
锦云川,一名锦银川,俗称西川。清人毕沅《锦云川》诗道:“日华霞彩映晴川,潋滟波光夺目妍。试唤乌篷乘兴去,一篙撑上水中天。”
锦阳川,俗称南川,其上游也称玉带河。这也是三川之中最靠近泰山的河流。泰山山阴下的长峪村、黄巢村、窝铺村和柳西村,无不是小河弯弯、溪水潺潺,成为锦阳川上游支流。清人高瑾《锦阳川道中即事》诗云:“长桥漠漠阴崖下,野草萋萋古寺边。柿叶正青秋未老,行人指点锦阳川。”
如今,无论是长峪的“山谷的意志”南山电音节、黄巢水库大坝、窝铺瀑布,还是柳西的“玉水画廊”,都成为当下的网红打卡地。
![]()
柳西“玉水画廊”。牛国栋 摄影
锦绣川、锦云川、锦阳川这“三锦”“三川”流经卧虎山下汇合,如清乾隆《历城县志》记云:“岱北诸谷之水至山下始合,故论形胜者以此为三川之锁钥。”1958年,建卧虎山水库,将三川之水收纳其中。水库大坝长近千米,放眼望去,库区烟波浩渺,一派澄碧,有诗云:“锦绣云阳水,三川汇平湖。”大坝右端为放水洞,左端为五孔溢洪闸,总净宽达70米,每至汛期泄洪时,闸门全部打开,飞流直下,蔚为壮观。
卧虎山水库下游即为今日之玉符河,全长40余公里,河床宽约20米。水库大坝至寨而头村一段,河水依山而行,风景煞是好看。
属于宅科村的玉符河南岸,相关部门开辟出一片休闲区,以大片绿草皮和茂密小树林为空间主要架构,点缀帐篷、吊床等露营休闲设备,林中步道由沙石、鹅卵石和枕木铺就,与河畔氛围很是和谐。附近有“南岸花园”,成为年轻人沉浸式拍照的“外景地”。针对少年儿童,这里有霍比特魔法森林、童话木屋、彩虹滑梯、森林秋千、萌宠乐园等游乐项目,令孩子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渴马崖的传说
宋代在齐州(今济南)为官的曾巩曾探究济南泉水成因及泉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他还记述了当地测试水源的一种传说,即“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趵突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至此而复出也”。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中有“邵二(而)乡仙台三,西渴马、东渴马”的村名记载。据阎锡广整理的《济南市辖区地名志·历城卷(1982)》载:“据传,唐朝时黄巢率领起义军自柳埠沿玉符河两岸进至渴马庄一带,扎营于‘油饼石崖’,正值天旱无雨,缺水饮马,后将油饼石崖称为‘渴马崖’。”后以渴马崖为参考方位,位于崖西侧的村子称“西渴马”,东侧的村子为“东渴马”;西渴马在玉符河南岸,东渴马在河北岸。
![]()
玉符河下游湿地。牛国栋 摄影
玉符河从寨而头村由西向北转向,进入平原地带,水势舒缓。在后周村,玉符河上架有一道石拱桥,桥头西侧立有2012年12月18日公布的“槐荫区一般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虽未标注桥的建设年代,但其弧形桥面及桥身,通体石砌,五孔拱涵,历经水患而屹立不倒,成为这条河上现存的最早桥梁。而附近的新、老龙王庙村及河崖头王庄等地名,皆与玉符河有关。
一路西北流的玉符河,抵达小清河及黄河大坝时,水流平静,波澜不惊。尤其是雨水丰沛之季,水位抬升,幽深静谧,并与济西湿地等连为一体,形成浩瀚湖泊,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岸边杨柳依依,芦荻摇曳;水中沼泽片片,仿佛漂浮的绿洲。各色水鸟在水中觅食、嬉戏,白鹭舞动着洁白的翅膀,跳着水上芭蕾。坝下浅滩上,垂钓者们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做他们的“姜太公”。
而当静若处子的玉符河水悄悄穿过大坝和睦里闸涵洞后,进入属于小清河的世界,忽闻水声震天,咆哮而过,眼看着无数晶莹的浪花,朝着大海的方向,一路狂奔,不舍昼夜。
(作者为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文化旅游学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