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宝明
一位编外“社员”的见证
题记:河南大学出版社风雨兼程,至今已经走过四十个春秋。作为河南省内第一家高校出版社,1985年2月诞生于百年学府。她犹如一颗沐浴着春风的种子,一开始就扎根于具有丰厚温润的学术土壤之中,由此我们也得以见证了她艰辛耕耘、枝繁叶茂的发展历程。
河南大学出版社风雨兼程,至今已经走过四十个春秋。作为河南省内第一家高校出版社,1985年2月诞生于百年学府。她犹如一颗沐浴着春风的种子,一开始就扎根于具有丰厚温润的学术土壤之中,由此我们也得以见证了她艰辛耕耘、枝繁叶茂的发展历程。
时值“不惑”,当前任社长张云鹏老师嘱我写点文字的时候,我也曾犹豫再三。个中原因则是我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话题。虽则如此,面对云鹏老师的盛情,于情于理我都难以推却。不过,从实说来,要说我与出版社的关系,尽管可以说出个一二来,但在很大程度上我更愿意以读者身份与之对位。事实上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我是出版社的一位读者,而且是忠实的读者。当然,后来我有幸成为作者并一度参与其管理工作,但就实际的情形来看,我更愿意将自己的身份看成一位“社员”,而且是编外的社员。
1985年9月,我从芜湖搭乘一列那个时代的常规绿皮车,在大约14个小时的期待中来到明伦街85号。那年那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报到就赶上中文系主办的关于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学术研讨会。记得当时出版社还在明伦校区西南角的西一斋二楼的三间简陋房子办公,但在会议上我们每一位参与会务的研究生也都欣然领到了新鲜出炉的《全唐诗重篇索引》等图书。从那时起,河南大学出版社便被深藏在读者的记忆中。
光阴荏苒,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出版社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是,作为读者的我,母校出版社推出的诸如文章学、编辑学、元典文化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丛书却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我如数家珍的记忆中,出版社最为耀眼的色彩乃是其厚重文脉的相承。在学术守望与服务意识上从来都是双管齐下,这种“并驾”显示出了一个百年老校之“社”特有的定力和毅力。时至今日,她以这样的初心坚守着自己的定位,精心打造出了一块属于自我园地的出版绿洲,并成为百年老校诸多风景中一道亮丽的点位。
一路走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读者的我还有着与出版社难忘的机缘。进入21世纪,出版社不负几代人筚路蓝缕之工,在赓续旧好的坚守中久久为功,赢得了学界与业界的阵阵喝彩。很是有幸的是,在马小泉和张云鹏共同主持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居然也忝列为也算“本家”的作者。那时我还在洛阳工作。作为社长的马小泉老师一向沉默寡言,一副文质彬彬的气质。尽管每次利用周末在郑州的“召集”都是来去匆匆,但却有很多说不完的话题。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但是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谈天说地”的聊天,小泉老师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在为他供职的平台谋篇布局。当时作为总编的张云鹏老师与他的合作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出版人“呼风唤雨”的角色担当。当小泉老师将我的一本随笔集拉至麾下时,用荣幸之至并不为过。这个荣幸之至还有着云鹏老师紧随其后的推波助澜,“当代学术文化随笔”中《失去砝码的天平:思想史书写的尴尬》就是我们多次沟通并最后定夺的结果。一本小书的书名的字斟句酌既然如此这般,可见出版社同仁在其他精品力作上的不遗余力。从读者到读者,一个幡然的感悟就是:窥斑见豹,值得托付。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机缘巧合,这些“机缘”无非是人和事的牵扯。作为一位读书人,其“巧合”就无非是“书”与“人”的缘分。2014年9月22日,我回到母校工作。于是,作为读者和作者的我也就有更深一层的体验和感悟。那时,小泉老师已经转岗,出版社的工作由云鹏老师主持。说来真是缘分,一个更让人有冥冥之中感觉的“巧合”是,那是我还“分管”了一段出版社的工作。这里,不得不说的是,鉴于对“人”和“事”的前缘,似乎我对出版社的工作并没有多少投入,但“河南大学出版社”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在“效益”上都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俨然已经成为一块各界公认的“金字招牌”。
这一“金字招牌”的声名鹊起,一方面来同仁自众志成城的攻坚克难与赓续不辍的坚守,另一方面还有着作为出版人对学术的敬畏、理解与对图书的钟爱与热情。即使在小泉老师完全可以“不在其位”的悠哉悠哉的那段时间,他还是念兹在兹地耕耘那块他熟悉的领地。我的那本《20世纪人文学的反思与重构》之所以能列入“近代中国研究书系”,不能不说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之出版家的催生。这样一种“谋其事”的执着也正是百年老校“明德新民”之境界的彰显。无独有偶,我的《关乎情怀:一位思想史学者的人文行走》也是在云鹏老师本可以“不谋其事”的情形下得以付梓的。对此,我还要多说一句,当时他约定集成时我本人并没有信心,甚至多次萌生打退堂鼓的心理。但身处“耳顺之年”的他,却凭借着那股舍我其谁的决心和恒心精准破位,在千辛万苦之中拿下了这一在我看来根本“通不过”的选题。
如今,我已经回归到刚刚参与工作的本分“旧业”上,而出版社的“事”(业)也如同我们期待的那样“不舍昼夜”。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五四运动百年记忆与诠释史丛书》也欣然落地。应该说,这无不凝聚着后任的继往开来。
回眸往事,斯文在兹。河南大学出版社正是在“前浪”与“后浪”的接续中浪奔浪涌。望眼未来,薪火相传。最后,让我借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题记”中的那句话结束这篇小记:“诚望杰构于来哲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