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已经把“千问”当成面向普通用户的个人AI助手在推进,目标直指ChatGPT。
接下来阿里不是随便试试,而是把这当成一场必须赢的硬仗在打。高层的想法很直白:把在企业端打磨出来的能力,搬到普通人的手机里,让大家每天都用,流量一多,电商、出行、办公等业务自然能吃到红利。打个比方,千问像是一台总开关,用户一喊,淘宝、地图、钉钉都能接上,这种联动不是空话,而是阿里一直想做的事儿。
这事儿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时间线往回拉就清楚了。最早能追溯到2022年9月的云栖大会,阿里云把“通义”系列公开亮相,那是公司第一次把预训练大模型系统性地放在台面上讲清楚。那时的思路比较稳:先把能力通过云服务输送给企业和开发者,先在B端铺开。功能覆盖自然语言、视觉识别等多模态方向,目标是能理解、生成并辅助决策。
到2023年4月,形势出现变化。那月份阿里宣布了“通义千问”,并开始定向邀测。那个版本展示了文本生成、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代码写作等基础能力,虽然当时主要用于内部或受邀测试,但外界已经看到阿里在生成式AI上的技术底子。几个月后,开源成为转折点——2023年5月,阿里把Qwen系列的多个版本放出来,从几十亿参数到上百亿参数不等。开源的结果直接拉来了大量第三方开发者,大家在基础模型上做微调、做场景化应用,生态开始活跃起来。
正是这股开源的活力,为后来决定做消费级产品打下了基础。把模型和底层能力开了门之后,独立团队能更快地试东西,也能更快拿到用户反馈。到了2024年,内部就开始筹备一款独立的消费级应用,把原来分散在各产品里的能力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个人助手。据媒体最近的披露,千问APP的开发已经在进行中,部分功能在封闭环境里试跑。
如果把产品想象成一张网,千问就是那张网的中间枢纽。它定位是个人助理,会把多模态能力摆到前台:文字问答、图片识别、语音对话等都会是常用项。第一批对普通人有用的功能很实在:写文章、给购物提建议、安排行程、回答常见问题。这些功能上线后,正常情况下会把用户在千问里产生的问题和行为,导向阿里现有的服务链条——问商品,走淘宝;问路线,连到高德;办公需求则可能回流给钉钉。这套闭环设计的本意是利用C端频次来反哺B端业务。
在技术上,通义和Qwen系列属于多模态的大模型家族,既能处理语言,也能做视觉任务。早期测试在推理、数学题、代码生成方面已经做过实验,证明了基本能力。开源后,不同规模的模型让开发者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做选择,这对生态建设很关键。大家把Qwen当作底座,往上叠加不同的业务插件,这样千问上线时,能直接把一些成熟的垂类能力拿来用。
从产业角度看,如果千问真的成为用户常用的入口,会有两件事发生。第一,阿里系产品间的联动会更紧密,推荐和服务的精确度可能提高,因为数据链被拉直了。第二,市场竞争会更白热化。别的国内模型团队和应用方会被迫提速,用户对体验和能力的期待会更高,短时间内会出现明显的优胜劣汰。说简单点,门槛被抬高了,大家得赶紧补课。
当然,做消费级产品不是光有模型就够的。现实问题不少。普通人用的应用对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稍一慢就会丢失耐心。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门槛也在往上走,监管机构对生成内容的审核、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阿里要把技术做到既强又稳,还要把合规体系同步做好。这对工程、产品、法务和合规团队都是一场全方位的考验。此外,用户习惯不是一天能培养出来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马上用得上、马上见效果”,这直接决定留存率。
开发者生态给了千问不少外援。开源以后,教育、金融、医疗咨询、内容生产等领域的第三方开始在Qwen基础上做专门化改造。这些落地的功能,可以在千问上线时作为模块被调用,丰富产品的功能组合。有人把这种做法比作早年的Android生态:靠第三方和开源驱动多样化落地。在中国语境下,这种路径有本土化优势,但也有不一样的挑战,比方说合规审查、数据本地化要求等更明显。
在组织层面,把数据流、使用习惯和商业模式打通不容易。算力调度、延迟控制、产品体验、内容安全、隐私保护,每一项都需要投入。再具体一点,像是语音识别在噪音环境下的鲁棒性、图片识别在复杂场景的误判率、生成文本的事实性和偏差控制,这些都需要长期迭代。别看技术能跑出漂亮demo,真正把它放在日常场景里,用户会发现很多没打磨好的边角。
现在的阶段可以这样理解:阿里内里的节奏很快,外面还在等着看结果。媒体披露了APP开发的消息,但官方还没给出明确的上线时间表。接下来可能的步骤是更广的内测、分阶段邀测,慢慢推开公测版本。外界关注的焦点会在用户体验、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路径上:看这个产品能不能把技术优势转成真能解决问题的功能,再把这些功能变成持续付费或广告等变现方式。
做这件事的人,有得利也有风险。利在于,投入大、用户基数一旦起来,生态联动效果显著;风险在于,消费端的容错率低,任何一次隐私或内容出问题都会放大影响。现在大家的动作都快,未来几年行业会很热闹。作为旁观者,能确定的是:千问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实验,它正从平台走向直接面对用户的那一步,后续能不能跑通,还得看实际上线后的表现和大量真实用户的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