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的焦距差100毫米,所造成的区别有多大呢?让我们来看看。
远摄镜头有两大特点:
拉近效应:拉近远处物体,显得距离更近。
堆叠效应:隔开相当距离的物体似乎距离更近,感觉像是堆叠起来。
300毫米焦距视角较窄(即是镜头所捕捉到的场景范围),上述两种效应更明显。在全片幅相机上,焦距为200毫米时,对角线视角约为12度。焦距为300毫米时,对角线视角约为8度。换句话说,300毫米焦距的场景视野比200毫米窄。
比较拉近效应
8度角和12度角好像只差个4度,但实际的差异很明显。请看下面的照片:
200毫米焦距
![]()
EOS 5D Mark III/ EF70-300mm f/4-5.6L IS USM/ 焦距:200mm/ 光圈先决自动曝光(f/5.6、1/2500秒)/ ISO 400 / 自动
300毫米焦距
![]()
EF70-300mm f/4-5.6L IS USM/ 焦距:300mm/ 光圈先决自动曝光(f/5.6、1/1250秒、EV+0.7)/ ISO 400/ 自动
两张照片的拍摄焦距不同,但拍摄位置不变。 300毫米拍摄的照片中,中间的大门比起200毫米拍摄的照片显得更大,就好像拉得靠前一样。影像中的大门拉近,加上堆叠效应,其细节更加明显。
比较堆叠效应
物体越靠近背景,拉近效应就更强。因此,越靠近背景的物体会显得更靠近也更大,这就是堆叠效应的原理。换句话说,距离看来经过压缩,因此也称为透视压缩或距离压缩效应。
200毫米焦距
![]()
EOS 5D Mark III/ 焦距:200mm/ 光圈先决自动曝光(f/5.6、1/250秒、EV+1.3)/ ISO 400/ 白平衡:自动
300毫米焦距
![]()
EOS 5D Mark III/ 焦距:300mm/ 光圈先决自动曝光(f/5.6、1/200秒、EV+1.3)/ ISO 400/ 白平衡:自动
我换上300毫米焦距拍摄时往后退,好让照片中的花卉显得一样大。焦距为300毫米的照片中,背景的模糊花卉显得大一些,而且更靠近镜头。这显示用300毫米焦距拍摄时堆叠效应更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