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波模拟物质世界的跃迁状态,描绘了科学邂逅艺术创造的交融之美。11月15日下午,在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LG2层热闹非凡,电子音乐获奖作品《声子跃迁》拉开了“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颁奖展演的帷幕。
![]()
展演活动在电子音乐获奖作品《声子跃迁》拉开帷幕。现场揭晓了原创类及非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创作奖、多媒体类数字音乐作品创作奖等多项奖项。阿根廷音乐人米格尔·洛佩斯连线演奏了《la noche adentro》(《夜晚深处》),歌手于盛一曲《一生有你》为市民数字音乐创作助力。当天还同时启动了“未来有数” 数字专辑歌单线上发行仪式和赛事优秀作品厂牌签约仪式。
![]()
本次大赛以行业前瞻视野为市民搭建创新型赛事平台,凭借“社会化参与、生活化设计、数字化呈现、品牌化传播”的全新模式,引领市民深度参与城市数字生活构建,彰显上海数字活力与文化创新力。
![]()
大赛分为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非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AI类作品和多媒体音乐作品四个赛道,共收到中外参赛作品1489份,作品类型多样,展现了多元化的创作特色。其中,00后参赛踊跃,占比将近40%。年纪最小的参赛者仅9岁,最年长的参赛者69岁。大赛评委、东方广播中心动感101副总监罗毅表示,“数字音乐技术的使用,尤其是AI的使用,模糊了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专业者可以让自己的音乐作品更加精进,非专业者也能深度体验音乐乐趣。”
![]()
在参赛作品中,国风电子音乐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奖作品《竹漪流韵》以竹笛、二胡、琵琶与中国传统打击乐为主奏乐器,结合电子音乐与原声乐器,取材自上海青浦地区非遗“田山歌《春播》”,以传统农具“筒车”为叙事核心,构建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江南田园图景。作者陈思翰是上海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广东潮汕人,来到上海求学后,对上海文化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民乐,于是特地去青浦采风,用青浦民歌作为自己的创作元素进行创作,还收集了大自然的风声、水声和鸟声融入乐曲中,将民族旋律与现代电子节奏融为一体,使音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听感。评委们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青年人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展示了在新技术语境下,非遗音乐当代表达的力量。
![]()
黄正方老先生今年69岁,他是最年长的参赛者,也是大赛中唯一一位超过60岁的选手。由他作曲,著名词人张海宁作词的歌曲《海水她还在海上蓝》获得原创类数字音乐创作奖,歌曲带有浪漫的爵士风。他退休前曾是东昌中学音乐老师,一直在辅导乐队,搞音乐制作,90年代就开始使用数字音乐技术制作了,“只是当时软件比较少,没有现在多,功效也没有现在好。”他介绍自己是先写出谱子,可以用软件直接听到音效,出小样,在电脑上配器,连歌手都是找的一位爵士风格的虚拟歌手演唱的。“以前传统乐器成本很高,发展到今天乐器都不用了,都数字化了。”他表示使用音乐制作的同龄人虽然不多但也有,数字音乐面向未来,是潮流所向。
![]()
“我是弄堂的少年。十五岁的眼眸,装满新鲜,清晨的豆浆,弄堂的寒暄,穿梭石库门……上海的故事写在每一天。”年仅16岁的王一非获得“未来之声”奖项,他的原创歌曲《我爱这上海》歌词真挚、画面感强,勾勒出市井日常与“梦想疯长”的时代图景。王一非就读于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从小喜爱乐器,学过架子鼓,又自学了键盘、吉他和贝斯。小时候他经常去爷爷奶奶居住的老弄堂玩,弄堂是他心中老上海的“根”。在创作这首曲子时,他不仅采样了外滩的钟声,还去网上找了电车的“叮叮当当”声和老弄堂的吆喝声来配乐,让这首歌从词到曲都“很上海”。大赛中,与他同龄的周宇遥和周子煜,凭借作品《人生唱片》和《Good Mars》同获“未来之声”奖,二人还荣获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奖。
大赛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音乐人投稿。来自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米格尔·洛佩斯是拉丁音乐界享有盛誉的班多钮手风琴与吉他演奏者。当天携其乐团圣塞西莉亚三重奏连线参演“未来有数”成果展,带来参赛的探戈作品《La Noche Adentro》(《夜晚深处》)。这首作品以古典探戈与哈巴涅拉节奏为基础,旋律婉转、情感深沉,既保留了传统探戈的节制与优雅,又融入当代抒情表达。歌词则以西班牙语书写,讲述了无法遗忘的爱与孤独的守望。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音乐人边敬棠是温哥华中国高校校友合唱团的主要创作者与指挥之一。他以多年海外生活的文化体悟与艺术积累,创作了原创合唱作品《和声里的故土与远方》。
![]()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滨港商业中心一楼大厅数字音乐大赛成果展同期展出优秀参赛作品,展览通过“序言、声生不息、声而不同、音境漫游、乐聚于此”五大展区,将赛事成果与互动体验深度融合。在现场的多媒体数字装置中,能看到全音域数字高保真音箱、家用吉他装置架等物件。其中,奉贤区徐笛箫的交互式乐器“沙漏Ⅲ:震音”吸引了不少人,作品通过3D打印和arduino机械装置设计,造型自上而下分别为鼎、罄、卦等青铜器元素,通过现代科技方式展现传统音乐之美。
成果展从11月7日始持续至11月16日,在此期间“乐聚于此”周末舞台携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及上海知名本土音乐人、轻音乐团等举办两个周末为期5天的开放麦演出,将艺术与数字化完美融合,为成果展活力“配乐”,也让到场市民直观领略数字音乐与专业艺术演绎的双重魅力。
![]()
评委罗毅认为赛事在市民中推广了数字音乐,展示了参赛者的创造力和数字音乐之美,很有意义。“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数字音乐技术,期待下一届比赛,相信那时候,会有更多人来参赛,参赛作品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为优秀。”
据悉,近期在三亚召开的“品牌赋能 文旅创新”2025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上,“未来有数”数字大赛,荣获2025群众文化品牌创新案例(品牌活动类)。
赛事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主办。
编辑: 章海燕
责编: 李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