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4日,美团外卖APP悄然上线了一个名为 “致敬蓝朋友” 的活动页面。
用户搜索“饿了么”后,会跳转至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界面,小黄人与小蓝人击掌的图案旁,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致敬”,还有一封以“永远记得你的黄”署名、致“亲爱的蓝”的告别信。
这场被网友戏称为“美团给饿了么开追悼会”的营销活动,迅速引爆社交媒体。
仅仅一天后,用户在饿了么APP搜索“美团”时,页面跳转至优惠券领取页面,并显示一行简洁的回应:“好好吃饭才是正经事”。
这场看似戏谑的隔空互动,背后是中国外卖市场一场深刻的格局重构。
![]()
一场精心策划的告别仪式
美团设计的这场“告别”充满了细节。
那封广为流传的信中写道:“亲爱的蓝:展信安,感谢12年的相伴。纵然从此不再并肩,但请相信:真正的色彩,从不在融合中迷失,而是在独立中绚烂。愿你在深海依然深邃,在晴空永远自由”。
每一处设计都暗藏玄机。
“12年的相伴”指向美团外卖自2013年上线以来,与2008年创立的饿了么在市场上的12年竞逐。而 “不再并肩” 则暗示饿了么即将更名为“淘宝闪购”的行业传闻。
更微妙的是信中的价值观表达——“真正的色彩,从不在融合中迷失,而是在独立中绚烂”。这被解读为美团对饿了么全面融入阿里生态的暗讽,与美团自身坚持独立发展形成对比。
活动推出后,#美团给饿了么开追悼会# 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美团不仅赚足了眼球,还顺势推出了实质性的促销活动:用户可领取“送给蓝朋友的花兑换券”,用于兑换鲜花饼、五花肉串等商品。
![]()
饿了么更名的战略逻辑
饿了么的“消失”并非突然。2025年4月,淘宝将“小时达”业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并与饿了么打通履约体系。到10月,饿了么骑手的工服已从蓝色更换为橙黑色。
更名背后是阿里对即时零售市场的战略重估。根据阿里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信息,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已达1.2亿单,日均活跃骑手超200万。这一数据明显超过了饿了么独立运营时的表现。
阿里正在推进“远场+近场”的电商协同战略。淘宝闪购作为“近场电商”载体,将与淘宝主站形成互补,实现“30分钟送万物”的即时零售愿景。
从品牌认知看,“淘宝闪购”比“饿了么”更具备扩展性。零售电商专家庄帅指出:“从语义上看,饿了么这个名字天然局限在餐饮场景中,淘宝闪购则更能承载用户对即时送达的认知”。
![]()
即时零售的市场重构
美团对饿了么更名的迅速反应,折射出即时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三大电商巨头——阿里、美团、京东均已重兵布局。美团闪购联合上万个品牌建设“品牌官旗闪电仓”;京东推出“京东秒送”;而阿里则通过“淘宝闪购”整合饿了么的运力网络。
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外卖拓展至全品类即时配送。淘宝闪购已上线“淘宝便利店”,主打“一应俱全、24小时营业、30分钟达”的便利服务。而美团则试图将外卖的用户习惯延伸至更广泛的商品类别。
高频打低频成为核心战略。美团和阿里都试图通过外卖等高频率业务带动整个即时零售生态,获取用户粘性与数据洞察。
![]()
资本市场与监管环景
资本市场对这场竞争给予了不同回应。美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11.7%,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约89%。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监管环境也在收紧。2025年,多个地方政府加大对网络餐饮服务的监管力度,如赣州市市场监管局就因未对食品经营许可证真实性进行审查,对某平台代理商进行了处罚。
阿里整合饿了么与淘宝闪购,部分原因也是应对反垄断压力。通过统一品牌运营,可以降低因多个APP独立运营可能引发的监管风险。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新规已于2025年11月实施,要求外卖平台对入驻商家进行更严格的资质审核。这增加了平台的合规成本,但也为规范运营的企业创造了壁垒。
![]()
未来竞争格局展望
美团与饿了么的“隔空掐架”,预示着即时零售竞争进入新阶段。未来竞争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供应链能力成为关键。淘宝闪购已接入超8000万日订单,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占比超过16%。这意味着平台需要建立更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技术投入将决定体验优劣。美团试点写字楼“接力送”模式,阿里则持续优化配送算法。通过技术提升效率将成为竞争焦点。
会员体系是提升用户粘性的核心。淘宝大会员中铂金及以上用户数过亿,年消费天数超90天。而美团也推出“黑钻试用官”活动,强化会员粘性。
对于饿了么而言,更名为淘宝闪购后,将更深度融入阿里生态,获得淘宝的流量支持。但如何保持自身特色、避免沦为单纯的履约工具,将是一大挑战。
这场看似戏谑的“追悼会”,实际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从外卖到即时零售,从流量争夺到生态竞争,美团与饿了么的较量已进入新维度。
对于美团,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意味着它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对手,而是整个阿里生态。对于阿里,如何将饿了么的运力网络与淘宝的流量优势无缝结合,将决定其能否在即时零售战场实现后来居上。
在用户需求从“餐饮外卖”向“万物即时送达”升级的背景下,两家公司的竞争重点已转向供应链效率、品类丰富度与跨平台协同能力。
未来的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把握“分钟级”配送时代的商业本质。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