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电视机的画面,真的是“画”出来的,不信你看!

只是它画得太快,我们的眼睛看不穿而已。
因为它的画笔,叫“电子枪”。
![]()
这个玩意儿,在液晶、OLED铺满客厅之前,曾照亮世界70年。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故事的起点,发生在更早一些的1869年......
德国物理学家希托夫第一次在真空玻璃管中看见“阴极射线”——一种肉眼看不见,却能让玻璃发光的神秘光迹。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更进一步,他在管里放上金属十字架,结果通电后,那十字架在玻璃上留下了清晰的影子。说明这并不是普通光线,而是实实在在的粒子流。更重要的是,这种射线会被磁场偏转——这就埋下了电视控制电子束的关键伏笔。
1897年,汤姆孙测出阴极射线其实是电子,人类第一次知道光可以由粒子“写”出来。20世纪初,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家开始思考:如果能让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按顺序扫过,是不是就能画出一张会动的图?
答案在一根“电子枪”里。
![]()
大头电视机的“大头”其实是由CRT撑起来的,即阴极射线管,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真空玻璃管。尾部的阴极被加热后,会不断喷射出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这些电子被加速到几千伏的高能量,像子弹一样射向前方。屏幕内壁涂着一层荧光粉,电子打到哪,哪儿就亮。这样,一个光点就出现了。
但一个光点远远不够。要形成图像,电子束必须精确地在屏幕上移动。于是科学家在显像管外绕上两组电磁线圈:水平偏转线圈控制电子束左右摆动,垂直偏转线圈让它上下扫描。它们通电后会产生磁场,轻轻“拉动”电子束,让它以每秒上万次的速度,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扫过整个屏幕,再飞快地回到顶部。每秒重复几十次,人眼的“视觉暂留”就把这些闪烁的点融合成连续的影像。
所以我才说,它根本不是在播放视频,而是在画出视频。
然而,这种光点的移动必须和信号同步,否则画面就会“乱跳”。为此,电视广播会在图像信号中加入“同步脉冲”,告诉电子束什么时候回到下一行、什么时候换到下一帧。观众调电视时那个“水平保持”旋钮,其实就是在帮它“找节奏”。当电子束和信号步调一致时,画面才能稳定地呈现。
黑白电视的出现让整个世界第一次在屏幕上动了起来,但很快人们发现——缺了颜色,它就少了灵魂。于是,彩色电视登场了。
让彩电成为可能的关键,是美国工程师乔治·瓦伦西和后来RCA公司的团队。他们提出了一个天才构想:颜色不是单一信号,而是红、绿、蓝三种光的组合。只要能分别控制这三种光的亮度,就能混合出任何颜色。
![]()
于是,他们在彩色显像管的屏幕内侧,有规律的涂满了三种荧光粉——红、绿、蓝。而在管尾,不再是一支电子枪,而是三支:它们同时射出电子,但会分别打在不同颜色的荧光粉上。可是,问题来了——怎么保证红枪只打红点,绿枪只打绿点?答案是一块金属板!它是由RCA工程师唐纳德·贝尔,和人称“彩电之父”的彼得·高德马克等人在1950年代发明的,叫做“金属掩膜板”或者“荫罩”。是一块带很多微小孔洞的薄钢片,安装在荧光屏前方。三束电子从不同角度穿过这些孔,只能命中各自对应的颜色点。这一设计,最终让彩色显像成为可能。
但更聪明的,是他们在信号传输上的设计。为了让彩色电视兼容旧的黑白电视,工程师没有另开频道,而是把亮度,即黑白信息和色度,即颜色信息混合在同一个信号里。黑白电视只解析亮度部分,照样能显示;彩电则能从中“拆”出颜色。这样,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旧电视机,不需要淘汰,也能继续看节目。这是模拟时代最优雅的一次工程折中。
从此,电视机的光,不只有了明亮,还有了色彩。
后来,液晶屏登场,OLED继位,电子枪退场。它们不再用射线扫描,而是让每个像素自己发光。屏幕变得轻薄、清晰,但也少了那种微微闪烁的温度。不知道你还记得老电视关机时屏幕中央那一道白光吗——那是最后一束电子在告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