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年春晚必出现的熟脸,如今已经连续几年没有上台。各大综艺里那个能够把全场逗笑的身影,也悄无声息地不见了。
就连她亲手创办的大碗娱乐,也在沉默中解散。对很多观众来说,贾玲的突然“人间蒸发”实在太意外了。有人开玩笑说:“是不是瘦下来以后,她就不吃娱乐圈这碗饭了?”但这背后其实不是一句玩笑能说得清的事。
![]()
贾玲的退出,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她早就下定决心的事。她曾经靠着一个“搞笑女”的形象,走遍大小舞台。胖胖的外形、省心的性格、随时能说段子的能力,让她成了观众心中的亲切人物。
春晚舞台上她是常客,各档综艺里她更是绝对的亮点,《王牌对王牌》有她在的一季季里,每次录制结束都能留下无数名场面。观众喜欢她,就是因为她真,笑得真、说话真、反应真。
但“真”是最难维持的。要在综艺里一直好笑,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录制节目录到情绪低落,也必须硬撑着;累得不想说话,也必须活跃气氛。有些时候为了让节目效果上来,她只能把自己推到更夸张、更冒险的位置。那些看似轻松的表现,其实都是在不断透支。
![]()
她自己也察觉到这种透支。张小斐说过一个细节:某次排练到深夜,贾玲突然来一句“我好像一直在重复自己”。这句话听起来普通,但对一个演员来说,却意味着停滞。她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框死在“喜剧”的盒子里,外界爱她,但外界也只愿意用同一种方式爱她。
于是她开始做选择。先从春晚退下来,再从综艺退出,最后连自己做了多年的公司也放下。她清空了一切给别人看的东西,只留下自己真正想做的那一条路拍电影。
这条路并不轻松。第一次当导演,《你好,李焕英》几乎承载了她全部的真心。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她熬夜改剧本、反复试戏,一个镜头可以拍几十遍。
![]()
她把很多个人情绪压进故事,把怀念母亲的心意融合进角色里。最终电影爆火,超过五十亿票房,贾玲也成为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女导演之一。所有人都觉得她翻身了,她站稳了,她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她拍《热辣滚烫》,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减掉一百斤,用身体完成角色的成长。这个决定没有人支持,但她坚持了。
那一年,她不露面、不营业、不参加任何活动,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训练、饮食、肌肉痛、情绪焦虑,她每天都在和身体较劲。没有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只知道当她再次出现时,整个行业都惊讶了。
![]()
可电影上映后的评价并不全是惊喜。票房很高,但议论更多。有人说她过度营销减肥,有人说故事一般,有人觉得电影内容被外表抢走了注意力。
热度越高,反弹也越大。甚至她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不少观众怀念“胖胖的贾玲”,怀念那个在舞台上大笑的样子。
争议涌来的那一刻,她没有辩解,也没有出现解释。她继续沉默。有人说她是不是被娱乐圈抛弃了,有人说她工作室解散是无人可用,也有人说她是“钱赚够了”。
![]()
可事实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调整生活。健身、读书、沉淀、筹备新作品,她在走一条比“搞笑”更难的路。
当一个艺人愿意放弃所有现成的资源,不再迎合观众,不再靠旧套路维持人气,而是选择从零开始,那不是任性,而是一种挺硬的野心。
贾玲不是不想红,她是想红得有意义。她不想停留在永远让人发笑的位置,她想成为能讲好故事的人。
![]()
对大众来说,这当然比继续搞笑难得多。观众从来不喜欢改变。可对她来说,改变是必须的。贾玲清楚地知道,如果继续按着原来的路线混,她可以舒服地笑十年。
但那不是真正的成长。她愿意承受争议,愿意接受暂时的沉寂,甚至愿意承担口碑起伏的风险,只为在未来能站在另一个高度。
所以她退出春晚,不是因为不被邀请,是她不想再被限制在那个舞台上。她离开综艺,不是因为被开除,是她不愿再消耗自己。她淡出大众视线,也不是因为无路可走,而是她在准备新的作品、新的阶段、新的自己。
![]()
有时候,选择不出现,比出现更难。真正的野心不是要风光,而是要突破舒适圈。贾玲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至于她接下来会怎么走,会不会重回舞台,会不会带着新作品回来,会不会有一天被重新理解、重新接受,现在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很确定,她从来不是怕输的人,也不是只会依赖旧标签的人。
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只是进入了一个更难走、也更值得走的阶段。那些看起来像后退的步伐,也许正是她蓄力往前跳的时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