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屏幕中再度传来那句“你是AI生成的吗”,也许我们想问的是:“你真的有活成一个人类吗?”问AI,也问我们自己。 」
“你知道你是ai生成的吗?”
“知道啊。”
“那你羡慕屏幕前的真人吗?”
“羡慕个屁,我又不用上班!”
画面中的两个人开始捧腹大笑、前仰后合。从两位“假人”的笑容中,网友们逐渐明白过来一件事——
自己被AI嘲讽了。
![]()
(“嘲讽”人类的AI视频)
近期,短视频平台兴起了一种另类的“街采视频”:画面上角的水印和背景中倒着走路的行人,都在提醒我们这是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视频。
视频中的采访问题,多以“是否知道自己为AI生成”为中心进行延展,“受访者”的回答呈现出一种高度现实化:
孩子听到后放声大哭;上班族陷入狂喜,高呼“不用上班”;老年人则多数因不懂何为“AI”而答非所问。
与此同时,“人类模仿AI模仿人类”的视频诞生了:AI在努力扮演“像人的人”,而真人却在努力扮演“被AI扮演的人”。
![]()
(不同身份的“AI受访者”)
推动这场人机互仿实验发生的,或许是飞速发展并普及的AI生视频技术,但在这背后,一场集体身份焦虑正悄然酝酿。
当数据的化形看上去和我们毫无区别,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突然又被打捞,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拷问
“我是谁?”
1
从嘲到自嘲,谁才是“工具人”
AI人物的表达,本质是创作者的表达。 “我又不是人,为什么要上班”“我又不用还房贷”,每句一针见血的玩笑,都是创作者借这个“非人”之口,向现实困境发出的一声叹息。
充满自嘲与戏谑的创作狂潮中,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被抛出:在工具理性的笼罩下,谁才是真正的“工具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工具理性”的概念, 这是一种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成目的的理性,其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
愈发强调工具理性的社会,将人们变成高速运转、疲于奔命的工具;而AI作为那个近乎“全知全能”的终极工具,却无需承受追求效率的代价——精神的磨损与生命的枯竭。
![]()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这样的矛盾,让人机交互的实践逐渐多了些火药味。在AI视频技术尚不成熟时,“AI乱生视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数月前,视频“永恒燃烧的羽翼 带我脱离凡间的沉沦”冲上抖音热榜,其居高不下的热度,源于评论区的一场“乱生视频”奇观:
网友给AI发出指令,让图片中的人长出翅膀飞起来,然而AI给出的作品荒诞离奇,令人啼笑皆非:有人的翅膀长在头上,有人的胸口飞出一只乌鸦,也有人用刚长出的翅膀玩起了跳绳。
![]()
(“AI乱生视频”)
这种“好笑”不只是视觉冲击带来的,在笑声中人们能够确认一件事——AI容易错乱,甚至不如人工。这一刻,我们如此渴望击碎那个被描绘成“完美、高效、永不犯错”的技术偶像。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证明工具的不完美,就能捍卫属于人的尊严。
然而,这种“证明自己比工具更好用”的逻辑本身,恰恰落入了工具理性的陷阱——它依然是在“效率”与“功用”的单一维度上进行竞赛。看似云淡风轻的嘲笑,其实是一种深陷系统的执拗自证。
![]()
(康德对于人类“工具性”的认识)
直到如今,当那个与真人难分彼此的数字人类站在画面中,我们无法再从“是否写实”上获得优越感。一股更深的寒意随之袭来:
既然已经有了AI这样强大且“心甘情愿”的工具,我们为什么还要惯性地将自己工具化?为什么“996、007”的是我们?为什么“牛马”是我们?
![]()
(社会学家项飙解释人感到“被工具化”的重要原因)
觉察过后,嘲笑发生了转向,AI人物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个视频中宣称“不用上班”的AI,成为了我们宣泄现实压力的靶子——
网友们借它们之口诉说困境,再通过AI工具进行报复式生成,在评论区感受“大仇得报”的快感。最终,AI作为工具理性的极致产物,反而成为了人们对抗与消解工具理性的出口。
![]()
(网友通过AI生图“报复”视频中嘲讽人类的AI)
通过这种方式,人的主体性得以从工具理性的铁笼中获得一丝缝隙,稍稍探出头来,呼吸到一口自由的空气 :
即使无法改变现状,至少我们还能嬉笑怒骂,用创作与传播宣告我们精神上的“不合作”。
2
人机镜面中,“不再正常”的我们
当AI变得越来越正常时,“不合作”的人类似乎在用“不正常”与其对抗。
部分网友正进行着另类的创作。为了不被预知或模仿,他们发挥想象,演绎着不合逻辑甚至有点“抽象”的人类:
有人将猕猴桃果肉挖出,一口吃掉它的皮;有人左腿跨过自行车,再从另一边跨出来,只为达到“虚晃一枪”的效果;也有人为了“比AI更AI”,扮演起了人类世界的“监管者”。
《三体2:黑暗森林》中,面壁人罗辑为了不被三体人识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刻意表演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而这些不那么“正常”的创作者,也被网友们调侃为当代“面壁人”。
![]()
(被称为“面壁人”的创作者们)
与此同时,另一批人类开始反过来“模仿AI”。创作者们以一种摧毁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模糊着真实与虚拟的边界,他们为自己打上AI水印,声明内容为AI生成,主动将自身创造力让渡给AI并乐此不疲。
这种自我降维中,藏着他们的认知优越感——我不仅可以使用AI,还可以看透它的模仿并反将一军。
![]()
(人类“模仿AI模仿人类”)
这些看似轻松的情绪里,其实饱含隐忧:技术洪流将人类卷入一种存在危机,我们在其中惊恐地反问人生价值与独特意义,不断寻找着身份认同感。
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着认知的边界。它模仿人类各具风格的文字,生成的视频人物也与真人别无二致,实体机器人的外观越来越拟人。或许真的有那么一天,《底特律:成为人类》中的情景将照进现实。
![]()
(小鹏机器人与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中的仿生人)
我们曾笃信的防线正逐一失守:艺术创作曾是人类的领地,而现在许多创作者习惯使用并依赖AI;情感是人类之间的纽带,如今却有人愿意与没有真实情感的AI发展亲密关系。
世界正在颠覆,我们究竟还有什么是AI无法复刻的?
![]()
(与AI结婚的女性)
“不正常”似乎成了网友们给出的最新答案,毕竟AI“只能模仿正常人”。这恰恰反映了,在生活里的太多时间,我们被要求“正常”——遵循社会规训、迎合他人期待,在对的时间去做对的事。
那些“异常”与“无目的”在我们的反叛情绪下,恰恰成为了“活人感”的代言。于是,那些荒诞不经的梗图、突破常规的表演、反逻辑的叙事,反而能够让网友们获得难以言喻的共鸣。
视频的评论区里,人们不断重复着一种欣慰的确定——
果然AI还是不能代替人类!
![]()
3
回归具身,重铸人之尺度
然而,当“不正常”、“不合逻辑”在互联网被追捧为“人类特色”,一场意义的退守便悄无声息地展开。若人类的独特性只能依靠偏离常态来证明,这何尝又不是人类对自我的窄化?
日本动漫《夏日重现》中,数据生成的“影子”可以完全复刻人的外形、记忆与思想。“影子”固然是文艺虚构的产物,但“生成式AI”、“数字生命”等命题越来越多地被讨论,人们渴望重新审视自己的真正独特之处,寻找自己能够识别自己、寻回生命意义的根本尺度。
![]()
(《夏日重现》中一模一样的“影子”与人类)
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我们能否做出AI无法预测的动作来展示另类创造力,而是在于我们是否记得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那具会感受、会疲惫、在时空中占据唯一位置的肉身。
正如一位网友在AI街采视频下,在一片“报复式生图”的戏谑狂欢中,借电影台词问出的那触达本质的问题:
“你闻过花香吗?你有过人的体温吗?”
![]()
(《画皮Ⅱ》中狐妖小唯的发问)
电影《画皮Ⅱ》中,狐妖小唯用接连的几个问句表达对“成为人”的向往。尼采将活的身体视为完整的生命本身:“一切有机生命发展的最遥远和最切近的过去靠着它又恢复了生机。一条没有边际、悄无声息的水流,似乎流经它、越过它,奔突而去。”
这些对身体的强调,都印证着“具身理论”的主张——人类的思维、感知和情感等认知活动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形成。AI只是拥有由数据构成的“思维”,而人类却拥有一个与世界交织的“身体”。
从具身出发,我们不必羡慕AI钓鱼佬能钓上一大串鱼,因为它永远不会得知鱼咬竿时,那轻微的抖动带来的巨大欣喜;AI国足队员捧起大力神杯时,我们也不必沉溺于现实的巨大落差,每一次血肉之躯的出发与跋涉,都让怀揣希望的心脏加速跳动。
![]()
(网友们羡慕的满级AI人类)
人们被强调工具理性的社会压榨了太久,甚至没有察觉,自己早已在追逐功利和延迟满足的思维下,成为“异化”身体体验的帮凶。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工具的运行模式并无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开始更珍视自己的生命体验: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买房为终极目标,而是抓住每个出走的机会,体验“生命就该被浪费在这种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给公园一个午后,和树叶一同感受四季的变化。
![]()
(年轻人开始集体注重生命体验)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场与AI、与工具在“输出功率”上的赛跑,而是一次彻底的回归具身。这要求我们将价值的尺度,从外在的、可量化的“效率”与“产出”,拉回到内在的、质性的感受上来。
当屏幕中再度传来那句“你是AI生成的吗”,也许我们想问的是:“你真的有活成一个人类吗?”问AI,也问我们自己。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2]陈波蓉,《重建力量性的身体——论尼采对虚无主义危机的克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