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当下的中国零售市场正经历剧烈变革:山姆深陷舆论风波,胖东来式调改引发行业跟风,即时零售飞速崛起,而家乐福、大润发等传统零售商纷纷闭店收缩。
在这场转型阵痛中,日本杂货品牌MUJI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行情——不仅加速扩张,更实现了业绩爆发。
良品计画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销售额同比上涨21.3%,中国大陆市场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电商销售同比暴涨110%。
截至2025年8月,MUJI在中国大陆的门店已达422家,年内新增43家、净增24家,连续12个月保持销售额同比增长。
从早年的价格争议、“平替”围剿,到如今的逆势增长,MUJI入华20年的起伏,既是中国消费市场变迁的缩影
更是一个外资品牌通过深度本土化、坚守核心体验,在变革中找到增长答案的典型样本。在零售行业“快节奏内卷”的当下,MUJI的“慢理念+快响应”策略,正在改写外资品牌的中国生存法则。
一、本土化深改:从70%本土商品到本土团队主导,扎根中国市场
![]()
MUJI的逆袭,始于一场由内而外的本土化革命。早年依赖日本原装进口的模式,让其深陷价格争议,面对国产品牌的“平替”冲击,一度陷入增长低谷。
2019年,MUJI启动全面本土化战略,从产品、团队到供应链,彻底扎根中国市场。
产品本土化直击需求:MUJI组建中国本土产品研发团队,深入挖掘国内消费者偏好,目前生活杂货类70%的商品均由中国团队开发。
从OBP海洋再生素材系列、宠物用品,到凉感、暖柔系列,产品精准贴合中国家庭的日常需求。进博会上亮相的汉麻服饰、内蒙古羊毛羊绒系列、米糠发酵护肤品,更是实现了“中国原料+中国研发+中国销售”的全链条本土化,部分产品还通过MUJI的全球渠道走向海外。
团队与决策本土化提速:截至2024财年末,MUJI中国员工总数达9336人,通过与高校合作持续吸纳本土人才。
2021年设立首个海外本土市场部,2024年任命具有丰富本土经验的吴姝担任首席市场执行官,让市场营销、电商运营等核心职能由本地团队主导,大幅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营销本土化引发共鸣:向来低调的MUJI,近年在中国市场频频发力本土营销。2025年邀请金城武担任首位“MUJIFriend”拍摄汉麻主题广告
成都太古里旗舰店翻新时的“川流有息”苍鹭围挡,成为小红书热门话题。这些营销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推广
而是通过生活态度的传递,与中国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精准契合了当下“情绪价值”成为消费核心需求的趋势。
二、大店策略:不追数量追体验,用地域化旗舰定义消费场景
![]()
在行业纷纷转向小店、快店模式时,MUJI反其道而行之,坚持以超大门店为核心的扩张策略,用“大空间承载全体验”穿越零售周期。
年开40家大店,兼顾规模与质量:MUJI计划每年新增约40家直营门店,2023年至今保持半年开15家以上的节奏,2024年全年新开51家。
这些门店并非简单复制,而是以大面积旗舰店为核心——北京朝阳大悦城店占地近5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门店;
重庆北城天街店以“交织两重山”为设计概念,融入当地山地地貌与传统文化;杭州、昆明等地的旗舰店也各具地域特色。
大店逻辑:承载8000+SKU的生活提案:MUJI在中国销售的商品超过8000种,涵盖衣食住行各领域。
吴姝表示,只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完整呈现品牌的“感觉良好的生活”提案,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全品类产品。
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深度需求,也能让下沉市场用户全面理解品牌价值,避免小门店“只见商品、不见理念”的局限。
开店与闭店的动态优化:MUJI的扩张并非盲目铺量,而是伴随灵活的闭店调整。对于商圈人流下降、运营效率不佳的门店,会及时关停或迁移,将资源集中到优质商圈。
这种“开优关劣”的动态策略,既保证了每年40家新店的扩张速度,又维持了整体门店的经营质量,成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增长双引擎:线上线下融合,兼顾效率与情感连接
![]()
面对即时零售的冲击和线上流量竞争,MUJI构建了“线上追效率、线下重体验、私域强连接”的全渠道体系,实现了规模与黏性的双重增长。
线上渠道全面爆发:2022年起,MUJI全面入驻主流电商平台,深度参与618、双十一等大促活动,首次跻身天猫服饰TOP20,双十一首日便登上服饰品类开门红榜单。
同时布局即时零售,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推进O2O项目,让消费者实现“线上下单、即时送达”,兼顾品牌理念与消费便利。
私域运营不追规模追深度:与多数品牌追求下载量、粉丝数不同,MUJI的自有APP和社群更看重用户停留时长与互动质量。
APP不仅是购物渠道,更是品牌阵地,通过“材、居、衣、愈、途”五大分类,讲述商品背后的素材、工艺与场景故事;
社群运营聚焦“长期陪伴”,而非短期转化,通过双向沟通持续洞察消费者需求。
捕捉流量红利,转化情感共鸣:MUJI的简约设计意外成为年轻人的“抽象玩梗”素材,“劳保装”“老干部穿搭”等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教师节期间,其文具因适配送礼场景销量激增,门店及时跟进专属包装服务。这些自发形成的流量,被MUJI转化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点,让“松弛感”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行业启示:零售变革中,慢理念与快响应的平衡之道
MUJI的逆势增长,为处于变革中的零售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内卷”成常态的市场中,MUJI用实践证明,“快”不等于“卷”,坚守核心价值与快速响应市场并不矛盾。
品质与价值回归,对抗低价竞争:当下消费者并非追求“消费降级”,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内在价值、长期效用与情感共鸣。
MUJI坚持“不逊色于奢华的简约”理念,通过本土化供应链控制成本,用优质材质与实用设计,跳出了与国产品牌的低价缠斗,契合了消费“价值回归”的趋势。
体验式零售,抵御即时零售冲击:即时零售解决了“买得到”的问题,但难以满足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的需求。
MUJI的大店模式,通过场景化陈列、地域化设计和全品类体验,构建了即时零售无法替代的竞争壁垒,印证了体验式消费在当下的核心价值。
本土化不是简单适配,而是深度融入:MUJI的本土化并非单纯替换原料或调整营销,而是从产品研发、团队搭建到供应链构建的全链条深耕。
这种“把中国市场当本土市场”的态度,让品牌既能快速响应消费变化,又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成为外资品牌扎根中国的典范。
结语
MUJI入华20年的逆袭,本质上是一场“坚守与应变”的平衡术。它坚守“感觉良好的生活”核心理念,不随波逐流追求短期流量;同时又以灵活的本土化策略、全渠道布局和动态门店调整,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在零售行业追求“快周转、高流量”的当下,MUJI证明了“慢理念”也能跑出“快增长”。
未来,中国零售市场的变革仍将持续,消费需求的分层与升级会更加明显。对于MUJI而言,如何持续深化本土化、在下沉市场复制大店模式的成功
应对日益激烈的品类竞争,将是新的考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价值为核心、以体验为壁垒”的策略,已经为品牌穿越周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更多零售品牌来说,MUJI的案例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在变革的浪潮中,与其盲目跟风“内卷”,不如扎根用户需求
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资品牌,只有真正理解市场、尊重消费者、坚守价值,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长期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