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社会资源”,这事这几天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
事情也很简单,山西忻州一所小学给学生发了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家里有小朋友上学的家长都知道,填个问卷这种都算是家常便饭了。
但这份调查表不一样,前半部分内容还算常规,但到了结尾部分却“变味”了——
![]()
可以看到最后一栏要求家长填写擅长的项目和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这个事情该怎么说呢?
自表格被曝光后,讨论迅速发酵。学校随后表示“意识到了问题”“进行反思”。
但老实说,这场反思并不是真心意识到不妥,而是因为事情见光了,不得不态度端正一下。
![]()
我们都知道,许多学校长期默认家长要“配合学校工作”,不配合就被视为“不听话的家长”。
这类调查,如果不是被晒出来,估计如今也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执行了。
说句直白的:学校不是突然良心发现,而是被迫停下。
要不是家长把表格放到网上,估计现在还在统计“资源”。
学校高层多半觉得:家长又不敢得罪我们,为什么会闹大?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赤裸裸的路径依赖——在掌握孩子“软肋”的前提下,不少学校天然认为自己拥有绝对话语权。
当然,这份表格最恶劣的地方不在问题本身,而在其背后的逻辑——它不是收集信息,而是在分类家长。
有资源的家长就能被学校“看到”,能和校方形成交换关系;
没有资源的家长只能沉默,甚至提前在孩子的校园生活里被贴上某种标签。
现实里,这类资源交换并不稀奇。
比如,网上就有位博主提供了TA的经历:
![]()
你看,既然你帮了校长,校长必然记你一份“人情”。
那下一步呢?最简单的回馈方式,就是在学校层面给予你的孩子“照顾”。
但问题是——一个孩子被特殊“照顾”,就代表有可能另一个孩子被忽略。
这种不公平不是抽象的,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同一间教室里。
这事之所以能冲上热搜,是因为很多家长都有共鸣。
评论区里,家长们纷纷说:幼儿园就开始要填这种表格,很多地方做得比这还露骨。
![]()
可学校的本职是什么?
教书育人,而不是搭建“人脉资源平台”。
小孩子才刚开始上学,就先按照父母“资源多寡”被贴上标签,这哪里像教育?更像是社会等级的提前演练。
资源不是原罪,把资源带进教育就是原罪。
山西这所小学让家长上报资源,其实就是在营造优越与自卑的分界线。
孩子的学校,本该是最公平的场所。
可一旦让“家长资源”进入评价体系,教育就会变成社交场,家校关系就会被利益盖住,而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被人为撕裂。
这是这件事真正值得警惕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