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完成重大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2000亿元人民币增至2260亿元,增幅达13%。这是继2022年从570亿大幅增资至2000亿后,短短三年内再次提升资本实力,彰显国家对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强化支持。
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三农”核心领域,业务涵盖:
- 粮食、棉花、油料、食糖、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控和调销贷款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高标准农田、水利、冷链物流);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项目;
-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支持等。
此次增资并非市场融资行为,而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注资,体现其作为“政府意志执行者”的特殊定位。
为何此时增资?三大深层动因
1.应对全球粮价波动,强化国家粮食调控能力
近年来,地缘冲突、极端气候频发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农发行作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关键金融工具,需充足资本金支撑大规模收储贷款投放,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260亿资本可撬动数万亿信贷资源,稳定市场预期。
2.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升级等均需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农发行通过资本补充,可进一步扩大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供给。
3.优化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尽管农发行不良率长期低于商业银行,但随着涉农贷款规模扩大(截至2024年末贷款余额超9万亿元),监管对其资本充足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增资有助于满足《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对政策性银行的审慎监管标准。
政策性金融的独特角色: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求“国之大者”
与商业银行不同,农发行不吸收公众存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央行再贷款、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及财政拨款。其核心使命是:
“在商业金融不愿去、不能去的地方,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生猪价格低迷期提供“逆周期”收储贷款,防止养殖户大规模退出;在主产区遭遇洪涝时快速放款支持抢收抢种——这些都不是赚钱生意,却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此次增资后,农发行资本规模已超过多数国有大行一级资本,成为全球资本实力最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其在全球粮商博弈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奠定基础。
结语:
2260亿,不只是一个数字,
它是写在账本上的国家战略,
是藏在麦浪里的金融底气,
更是端牢“中国饭碗”背后那双看不见却无比坚实的手。
当世界粮仓动荡不安,中国的粮仓之所以稳如泰山,离不开农发行这样的“压舱石”持续加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