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波内存涨价,把整个行业都卷进去了。
涨得不是一点点,而是根本停不下来那种。
供应链内部的说法很直接:明年上半年之前,内存价格都不会回落,甚至还可能继续往上冲。
手机厂商的压力已经到了“喘不过气”的程度,部分机型开始讨论缩减高配,24GB 大内存明年大概率要从主流配置里消失。
![]()
过去两年厂商拼命堆料,把内存当福利送,24GB + 1TB 的配置能压到两三千价位。
那会儿大家都觉得“内存够用就行”。
但现在风向彻底变了。
AI 抢资源导致 DRAM 和 LPDDR5X 的需求被云端、服务器、AI PC、车载全线拉高。
消费级手机的采购优先级反而下降。
厂商想买,价格太高;不买,产品规格又没法宣传。
![]()
于是你看到现在这个极端现象:连“拆库存颗粒再用”的方案都被内部拿出来讨论。
这种做法意味着行业的供应紧张到一个极少见的程度。
很多人以为只是“涨价”,但问题本质不是钱,而是供需结构彻底变化。
AI 模型规模越做越大,需要的运行内存指数级上升;端侧 AI 又是厂商们今年压的核心赛道,不跟就落伍。
这种大背景下,内存变成战略资源,手机行业在这场争夺里并没有优势。
换句话说,这是技术周期推动的挤压,而不是哪个品牌想趁机多赚。
![]()
对消费者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明年的新机如果不涨价,那就是减配,尤其是高内存的顶配版本。
24GB 会率先被砍,16GB 将回到旗舰主流,12GB 可能重返高销量段。
高配用户要么忍,要么付出更高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二手市场和渠道库存 24GB 顶配的成交量突然上来,大家都在提前捞“存量福利”。
厂商同样难受。
堆料堆不动,新机的竞争点就变弱;涨价会增加风险,用户不一定买账;减配又会稀释产品力,影响声量。
AI 手机本来要靠大内存做卖点,现在成本直接把路堵死。
对部分依赖“参数堆料”来制造差异化的品牌来说,这波内存涨价等于是把护城河抽干。
用户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要不要在今年买 24GB?
![]()
如果你确实有重度任务需求,比如多开应用、用手机当生产力工具、长期玩大作手游,那今年的高配机确实比明年更划算。
老旗舰的 24GB + 1TB 价格已经掉到 4000 元附近,用的是成熟的 8 Gen3 / 8 Elite,这种性能组合未来两三年都够打。
等明年新品出了,你会发现不是它更强,而是“它更贵,或者它更小杯”。
普通用户也不一定要恐慌。
无论怎么涨,12GB、16GB 都不会被砍掉。
真正受影响的是顶配段和喜欢“一步到位”的人。
如果只是日常刷应用、拍照、娱乐,多数配置依然够用。
![]()
倒是换机周期可能会被延长,因为你会在一年后看到——同价位的新机内存可能比旧款更小。
整个行业正在进入新的周期:不是堆料时代,而是成本控制时代。
厂商必须重新思考 AI 手机的路径,不能再完全靠“大内存 + 大模型”粗暴解决问题,系统层优化、模型压缩、端云协同都要提速。
内存涨价,反而逼着手机行业回到技术思考本身。
趋势已经明牌了:24GB 明年确实难见,顶配越来越贵,大内存不再是白菜价福利。
真正的问题变成了另一个——当参数红利消失,厂商将用什么来证明“旗舰还值得买”?
这会让明年的手机市场,比今年更有看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