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aniel C.Dennett(1942-2024)
丹尼尔·丹尼特
2024年4月19日,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与世长辞。
虽然人皆有一死,但这依然是一则令人悲哀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世界哲学界损失了一位能同时与两大传统斗争的伟大骑士。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
点击书封入手
与两大传统不懈斗争的
哲学骑士:丹尼尔·丹尼特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2024年4月19日,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与世长辞。虽然人皆有一死,但这依然是一则令人悲哀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世界哲学界损失了一位能同时与两大传统斗争的伟大骑士。
这两大传统,一个是指走火入魔的分析哲学传统,另一个则是指走向偏颇的欧陆哲学传统。
前一个传统的特点是迷信弗雷格以来的数理逻辑传统,并相信哲学无非就是在这些技术工具的襄助下对常识所做的细致分析。此派哲学家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话是:“哦,你的论断中的存在量词约束了几个变项?”后一个传统(尤其就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状态而言)则倾向于认为哲学活动是文化批判的一部分,并因此使得这一派哲学成为各种文化相对主义思潮的专属大乐园。此派哲学家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话是:“哦,你的论断听上去很像是一种殖民主义者的论调,包含着对非英语民族的文化表达权的漠视。”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前一派哲学家虽然喜欢让哲学的方法论向科学靠拢,自己的自然哲学素养却未必那么好;后一派哲学家虽然反对盎格鲁撒克逊哲学的文化霸权主义,却未必真正愿意去费心学习与研究非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因此,他们的“反殖民主义立场”更像是一种惺惺作态的自我标榜。
![]()
两派哲学家虽然为了争夺有限的预算、教职与曝光度而经常龙争虎斗(如本书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美国哲学协会的种种内斗),但从一个更超脱的立场上看,他们依然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譬如,他们都太急于将哲学研究视为与别的理智探索脱节的一个独立领域了,这才都急着用不同的概念伪装来显示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
换言之,主流分析哲学家对概念分析工具的“职业骄傲”与欧陆的后现代主义者对自己解构技术的洋洋得意,本质上都是同一类自我宣示需要的衍生物罢了。
丹尼特不是以上这两类哲学中的任何一类。
与主流分析哲学家不同,他完全不满足于对逻辑分析之类的技巧的熟稔,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试图贴着科学的现实做一种能与经验探究密切相关的新哲学。
他还对外语学习抱有热情,在希腊游玩的时候就学习希腊语,在巴黎做学术演讲的时候坚持使用法语,用真切的态度来反对英语霸权(而不是将反对英语霸权作为一种廉价的口号放在嘴上以牟私利)。他热爱音乐,精通雕塑,参加过拍摄哲学宣传影视片,在驾驶帆船方面也是一个好手。在指导学生们撰写英文哲学论文的时候,他不仅要求学生用词准确,还特别强调修辞的力量,以便让他们明白:哲学除了要具有逻辑论证的力量,依然还得具有某些重要的人文特征,如幽默感。不过,丹尼特也没有因此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欧陆哲学家,特别是那些后现代主义者。
丹尼特依然秉持着某种启蒙主义的理想,即相信经验科学的进步能够渐次向人类展现一些重要的真理――而这些真理的真理性与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关系并不大。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他认为达尔文主义的解释范式是一种能够消化任何古怪现象的“超级强酸”,而绝不是达尔文本人从其个人视角出发看到的井中之天。
同时与两大传统做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与第一个传统的作战(不管怎么说,分析传统是丹尼特必须面对的美国学术界的强势力量)。虽然丹尼特早期遇到的秉持传统分析哲学教学理念的导师(如蒯因与赖尔)对丹尼特的“离经叛道”表示了绅士般的宽容,但是他本人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后,也一度因为自己表达新思想的论文被大量拒稿而遇到了一点事业上的小困难。在因为《内容与意识》等著作的发表而在学术界站稳脚跟之后,丹尼特也还必须为进一步拓展自己“自然主义哲学”的地盘而继续与哲学界的保守力量作战。
![]()
本书提到,他虽本与哲学家杰瑞·福多因共同的帆船爱好而结下了友谊,这一友谊却因为学术上的重大分歧而产生了重大裂痕――福多不那么相信进化论,但丹尼特很相信;福多用先验的方法认定存在着一种“心理语言”,而丹尼特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科学实证的狂想。
更令人玩味的是,当丹尼特试图提携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后学,如构造出一种基于进化论的新语义学的女哲学家米利肯的时候,主流哲学界的态度显然是不友好的。当然,被他提携过的米利肯如今也早已成了国内科学界、哲学界反复引用的大牌哲学家。但今日的大牌在昨日遭受的委屈与不公,又有几人知晓呢?
不得不指出,今日世界哲学界的现状,处在一个比丹尼特的学术鼎盛时代(大约是 20 世纪最后 20 年)糟糕得多的状态。全世界范围内太多的哲学研究生其实是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内卷”,使得太多人的研究必须受缚于主流哲学杂志规定的方向而很难在根底上创新,“不发表就失业”的残酷规则也使得很多青年研究者不得不在这种新“科举游戏”中浪费青春。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炮制专家而不是哲学家的时代,是一个制造行话却遮蔽真理的时代,是一个鼓吹发表业绩却消磨研究兴趣的时代。这个时代能产生新的大师吗?且看且珍惜吧。
不过,不管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大师,首先得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写的“人”。请读者不妨自问:你觉得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你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吗?你能像丹尼特那样用外语做演讲吗?你能像丹尼特那样编程吗?你能像丹尼特那样,在学术生涯之外的时刻有第二种人生选择(比如做职业雕刻家)的备选吗?你能像丹尼特那样,在面对自己的妻子无法生育的事实后,笑呵呵地接受领养别人的孩子这一人生选择吗?你能像丹尼特那样,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经常为后学遭遇的打压而鸣不平吗?
![]()
点击书封入手
实际上,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在学术上那么伟大,能够在人生中做到上述事项,已非俗常之辈。而丹尼特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精彩,他做人更精彩。
谨向一切想知道一位思想精彩的哲学家如何过完其精彩一生的中国读者推荐这部丹尼特的自传。
本期策划:Burt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