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一年卖出10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曾让香飘飘成为无数人记忆中的味道。它不仅是一杯奶茶,更是一种青春符号,深深嵌入了千禧年初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图景。
3
小李至今仍能回忆起高中课间冲进小卖部、掏出两块钱买一杯香飘飘的场景。那股浓郁奶香在热水冲泡后瞬间弥漫开来,是疲惫学习生活中最简单的慰藉。那时的香飘飘,几乎垄断了校园周边饮品货架,堪称即饮甜品界的“国民顶流”。
4
作为比奈雪の茶、古茗等品牌早十余年登场的先行者,香飘飘一度风光无限。巅峰时期市值高达160亿元,代言人阵容星光熠熠,综艺影视曝光频繁密集,几乎无处不在。它的名字本身就成了一种品类代称,就像“微信”之于社交、“美团”之于外卖。
![]()
5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家老牌企业却深陷经营困境:半年报显示净亏损逼近亿元大关,资本市场反应冷淡,市值缩水逾百亿元,仅余55亿左右。曾经席卷全国的品牌声量,如今显得格外沉寂。
6
这杯曾温暖过无数寒冬午后的奶茶,为何逐渐从年轻人的手心消失?它的故事,折射出一个传统快消帝国如何被时代浪潮推至边缘的全过程。
![]()
7
草根崛起
8
香飘飘的成功路径,是中国消费市场早期红利期下“精准洞察+饱和式传播”的典范之作。
9
2004年,创始人蒋建琪从街头奶茶店排队长龙中捕捉到潜在商机。他意识到,尽管现制奶茶受欢迎,但受限于价格和等待时间,并非人人可随时享用。于是他提出一个颠覆性构想:将奶茶做成像方便面一样即冲即饮的便携形态。
10
这一创新直击学生与都市白领对“快捷”“实惠”的双重诉求。只需30秒沸水冲泡,就能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甜奶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迅速填补了线下门店覆盖不足的空白。
![]()
11
而在营销层面,香飘飘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12
2005年,品牌豪掷3000万元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节目,借助《超级女声》带来的全民追星热潮,“香飘飘奶茶,奶茶香飘飘”的旋律迅速渗透进大街小巷,耳濡目染地植入消费者心智。
13
此后几年,它持续冠名《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爆款综艺,通过高频次、高强度的品牌曝光构建起强大的认知壁垒。那句不断迭代升级的“绕地球N圈”广告语,用直观数字强化畅销印象,成功激发大众从众心理,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

14
渠道策略上,香飘飘采取了极具智慧的“农村包围城市”打法。避开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选择温州、湖州、无锡、苏州四地作为试点,以每杯2至3元的亲民定价锁定学生群体。
15
更有意思的是其推广细节:向经销商提供“买一箱送一杯”的试饮政策,鼓励店主亲自品尝后再推荐给顾客。这种低成本的信任建立方式,极大加速了产品在小卖部、便利店、超市等终端的铺货效率。
![]()
16
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2006年营业额一举突破4.8亿元,短短数年内稳居杯装奶茶市场第一宝座,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
17
从小李的角度看,香飘飘的崛起本质在于抓住了消费升级初期的核心痛点——便捷可得性。当时消费者首要需求是“随时随地喝到奶茶”,而非追求原料品质或外观设计。香飘飘以标准化生产、低价位定位和高效分发体系,完美解决了供给难题。
18
在那个电视仍是主流媒介的时代,配合密集广告轰炸,这种“功能满足+强曝光引流”的模式几乎所向披靡,形成了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竞争护城河。
![]()
19
光环褪色
20
转折出现在2015年前后,随着喜茶、奈雪の茶等一批新锐品牌的涌现,整个茶饮行业迎来结构性变革。
21
这些新兴势力主打“现场制作、新鲜食材、高颜值包装”,彻底刷新了年轻一代对奶茶的认知标准。奶茶不再只是解渴饮品,更成为社交货币、生活方式的象征。
22
如果说香飘飘满足的是“能不能喝到”的基础需求,那么新式茶饮则瞄准了“好不好喝、值不值得拍照分享”的情感附加值。这场消费升级的浪潮,直接侵蚀了香飘飘赖以生存的基本盘。
![]()
23
更为严峻的是,香飘飘在产品端长期停滞不前,未能顺应健康化趋势做出实质性革新。
24
经典系列依赖奶精、植脂末、白砂糖和人工香精调配而成,虽能保证风味稳定与成本可控,却与当下“低糖、零添加、天然成分”的消费偏好背道而驰。
25
当Z世代开始主动选择“三分糖”甚至“无糖”,当新茶饮门店允许自由搭配配料与甜度时,香飘飘所谓的“口味升级”不过是更换包装或微调配方,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自然难以赢得新生代青睐。
![]()
26
与此同时,传统的营销手段也逐渐失效。随着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取代电视成为信息传播主阵地,综艺冠名带来的影响力大幅衰减。
27
去年5月引发热议的“核污水事件营销”,虽短暂登上热搜,但由于被质疑剧本摆拍、借敏感话题炒作,最终演变为一场品牌形象危机,严重透支公众信任。
28
昔日引以为傲的“销量神话”广告语,即便更新至“绕地球40圈”,也无法再激起丝毫波澜。在社交媒体主导的语境中,真实体验远胜抽象数据,一杯可以拍照打卡的新鲜果茶,显然更具传播力。
![]()
29
小李注意到,香飘飘的衰落并非孤例,而是众多传统快消品牌在消费结构转型中的共同命运。
30
当市场由增量扩张转入存量争夺,当用户需求从功能性满足转向情绪价值获取,任何固守旧有逻辑的企业都将面临淘汰风险。
31
香飘飘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过度依赖杯装冲泡这一单一赛道,忽视了茶饮产业已进入“体验驱动、健康为王”的新阶段。未能及时重构产品哲学与品牌叙事,才是其跌落神坛的根本症结。
![]()
32
转型破局
33
面对挑战,香飘飘并未坐以待毙。
34
自2017年起,公司启动战略调整,发力即饮市场,推出果汁茶、清煮茶等多个新品类。凭借差异化定位与渠道协同效应,该业务实现稳步增长,2024年营收已达9.7亿元,成为支撑业绩的重要新增长极。
35
2024年推出的原液现泡系列产品,采用独立糖包设计,允许消费者自主调节甜度,明显对标新式茶饮倡导的健康理念;今年3月上市的明前龙井茶饮料,单价定格16元,强势切入高端即饮赛道,释放出品牌升级信号。
![]()
36
在线下场景的探索上,香飘飘同样表现出强烈求变意愿。
37
其在杭州、成都等地开设的主题门店,采用现代简约风格装修,注重空间美学营造,甚至招聘身高180厘米以上的帅气员工担任店员,意图打造“高颜值+高互动”的打卡体验,吸引年轻客群驻足消费。
38
不过,这类模仿新茶饮玩法的尝试,是否与其长期塑造的“经济实惠”品牌形象相契合,尚存疑问。毕竟在消费者心智中,“香飘飘=便宜好喝”早已根深蒂固,突然转向高端路线,极易造成认知混乱。
39
真正的转型难点,不在于推出多少款新产品,而在于能否打破刻板印象,重建与年轻用户的深层情感联结。
![]()
40
从行业格局来看,当前茶饮竞争已迈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头部品牌不仅比拼产品创新能力,更较量供应链效率、会员体系、私域流量运营等综合实力。
41
小李认为,香飘飘若一味追逐颜值经济与高价标签,反而可能迷失自我。与其盲目模仿,不如回归初心,发挥自身在便捷性、规模化方面的既有优势,在“快速饮用”与“健康改良”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或许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
42
资本市场的态度依然审慎。目前市值停留在55亿元水平,相较历史高点蒸发超过105亿元,反映出投资者对其转型成效仍持观望立场。
43
对于这个陪伴一代人成长的老牌企业而言,想要重新焕发生机,仅靠短期营销爆点或跟风产品远远不够。唯有在产品研发、品牌重塑与渠道革新三大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才有可能重返主流视野。
44
茶饮江湖从来不缺传奇,但也从不留恋过往辉煌。唯有持续进化者,方能立于潮头。
![]()
45
结语
46
香飘飘的兴衰历程,恰如一部浓缩版的中国消费变迁史。它曾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也因未能及时响应趋势变化,陷入发展瓶颈。
47
未来能否借力转型重获新生,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告别“绕地球”的昨日荣光,转而用更贴近当代生活节奏的产品形态与情感表达,重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48
毕竟,消费者的味蕾永远忠于真实体验,他们的心智只会留给那些真正理解时代脉动、懂得倾听用户声音的品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