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储能行业黑马海辰储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早在2023年,海辰储能就尝试港股“借壳上市”,但未能如愿。今年3月25日,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书,但该申请至9月25日已失效,仅仅半年多后,海辰储能再提IPO,可见其上市之急切。
表面上看,海辰储能似乎风光无限,让外界颇为看好。作为一家位列全球储能产业三甲的巨头,近年来海辰储能业绩增速惊人,2022年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近90%,2024年归母净利润实现了扭亏。但是表面风光之下,却隐藏着许多隐约可见的“暗雷”,这些“暗雷”,给海辰储能的上市之路,以及今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
1
第一个暗雷,是海辰储能的高负债率,以及不断恶化的应收和应付账款。
身处重资产行业,又奉行高速扩张策略,海辰储能的经营一直在“加杠杆”,资产负债率因此一路走高,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负债率分别为66.48%、73.11%、74.95%。
逼近75%的负债率,这使得海辰储能在排名前十的储能企业中,负债率高居榜首。截止2025年8月末,海辰储能银行借款余额高达115.95亿元,更加不利的是,这些银行借款多为短期借款,海辰储能需要在1年内偿还的银行借款余额高达49.32亿元,占公司银行借款比重45%。而此时,公司可支取的货币资金仅为39.05亿元,不足以覆盖1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
高杠杆无疑会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每年都要因此承担巨额的利息开支,沦为“为银行打工”,这将吞噬企业宝贵的现金流。
![]()
比起高负债的“堰塞湖”,海辰储能的高应收问题不遑多让,截至2025年6月末,海辰储能贸易类应收款项和票据达91.82亿元,占总资产比重26.46%,是公司仅次于固定资产,规模排名第二的资产项目。
高应收意味着企业在大量赊销,以2025上半年为例,海辰储能收入为69.71亿元,0-180天内的应收账款为39.52亿元,赊销占比超过了一半。而与庞大的赊销规模相伴的,是不断拉长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2022到2024年,海辰储能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只有11.80天、78.60天和185.70天,而到2025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227.90天。
招股说明书还提到,海辰储能181天至一年的应收账款为31.45亿元。越长的账期,对于企业越不利,坏账风险也越大。如此超长的账期,不只在储能行业,就是其他行业也很罕见。这不禁让人疑惑,到底是什么客户,能过够享受到如此超常规的账期待遇呢?
海辰储能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长达226.1天,这意味着,现金流紧张的海辰储,有能力将资金压力转嫁给合作的供应商。但如此超长时间的应收,这些供应商的日子恐怕极其难过。在国家要求“反内卷”的当下,许多行业都在缩短付款周期,缓解供应商压力,海辰储能这种向供应商甩包袱的做法,还能维持多久?
2
第二个暗雷,是海辰储能的盈利质量。2024年实现盈利,这海辰储能启动上市的重要筹码。毕竟,一家持续亏损,财务状况堪忧的企业,不仅会遭遇上市审核难题,即便最终上市,也难以获得市场的高估值。
可是,海辰储能所谓的盈利,实际含金量要大打折扣。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于2024年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2.59亿元,但当年,该公司获得政府补助4.14亿元,若剔除政府补助的这一块,海辰储能自身经营层面其实还处于亏损。
招股书还显示,2022到2025上半年,海辰储能累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26.53亿元,远超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从意义上说,资本开支巨大的海辰储能,其实一直是在靠政府补助“续命”。显而易见,作为非经常性收益,政府补助是难以做到稳定的,一家企业的现金流长期仰仗“外援”,也很不健康。
此外,作为海辰储能盈利“重头”的海外业务,也潜藏着隐忧。2024年,海辰储能毛利是23.09亿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63.05%,高达14.56亿元。这部分盈利主要集中在2024下半年,但到了2025上半年,海辰储能海外业务下滑严重,收入、盈利均骤降。
2024年二季度,海辰储能营业收入为107.69亿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33.86亿元,占公司营收的31.44%;而2025年一季度,美国市场贡献收入降至8.21亿元,占比剧减到11.78%。毛利方面,2024下半年,海辰储能美国市场贡献毛利14.56亿元,占总毛利比例是65.24%,毛利率43%;2025上半年,美国市场毛利严重缩水至3亿元,占比砍半至32.64%,毛利率也降至36.5%。而且,美国以外,海辰储能在境外其他市场也大幅下滑。
海辰储能海外业务的好景不再,并不让人意外,海辰储能的海外客户,尤其是美国市场的客户都比较集中,这就削弱了企业在谈判中的话语权。而且,随着国内储能企业加速出海,竞争日益激烈,海辰储能之前海外业务的高毛利,恐怕是难以持续的。倘若失去了高毛利海外业务的加持,海辰储能的盈利能力将岌岌可危。
3
第三个暗雷,是海辰储能海外业务和海外工厂的真实状况。
海辰储能海外业务的数据很值得推敲,招股书显示,2022到2023年,海辰储能尚无海外收入,但有业务。2023年和2024年,海辰储能国内收入出现下滑,凑巧的是,2024年最后三个月,海辰储能美国业务大爆发,突然公布有30多亿的收入。短短时间,海辰储能美国业务何以会实现巨大跳跃,令人称奇。
海辰储能在美建厂书写高增长的“美国故事”,被认为是其IPO的一大亮点。公开信息显示,海辰的美国德州工厂,从动工到量产仅用17个月,被誉为“海辰速度”。
不过,这一“美国故事”并没描述中的那么美好,在特朗普主导的《大而美法案》的冲击下,海辰对美国子公司100%控股,可能会触发了PFE(受禁止外国实体)认定红线,被隔绝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
为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大而美法案》对于获得税收抵免有一个硬性门槛:至2026年产品非PFE化含量需达到60%。电芯成本是储能产品成本的大头,这意味着,海辰美国德州工厂要想获得税收抵免,必须自产电芯。
海辰储能曾表示,其德州工厂并非简单组装车间,而是具备电芯模组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生产能力。不过,电芯生产的电力配置要求极高,对厂房设计要求特殊,生产流程复杂而精密,还要有严格的废气和废液等污染物处置方案
多方信息显示,海辰德州工厂从占地面积,到厂房设计的层高、承重,再到电力、环保等硬件,配置并不高,设施也不完善,该工厂能否满足电芯生产的严格要求,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一旦电芯无法自产,就无法享受税收抵免,产品成本将激增,利润遭到严重挤压。
![]()
《大而美法案》还有一个致命之处在于,海辰的供应链如果不能本土化,采购海辰产品的客户,也可能被“连坐”——连带被认定为PFE,失去联邦补贴资格。这种变相的市场禁入,很可能将紧紧掐住海辰的喉咙,终结其海外高增长神话,使得企业增长引擎彻底瘫痪。
海辰储能对于其美国业务往往“报喜不报忧”,然而,IPO的信息披露必须及时、准确、完整。所以,在IPO的当口,海辰储能有责任“讲真话”,针对美国业务和美国工厂真实情况,以及潜在的政策风险,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以回应外界的关切。
4
第四个暗雷,是海辰储能技术来源的合法性存疑,其与宁德时代的知识产权纠纷,至今仍悬而未决。
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此前曾就职于宁德时代,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曾被判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今年6月,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提起诉讼,向包括吴祖钰在内的6名被告,索赔1.5亿元。据最新披露,海辰储能已聘请律所,为即将到来的庭审做准备。
今年7月,前宁德时代员工,后加入海辰储能任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因“侵犯商业秘密”被抓。目前,此案已由警方移送至检察机关,转入审查起诉阶段。警方的调查取证结束,意味着该案基本证据确凿,这再次加剧了海辰储能的技术合规风险,让海辰储能的形象及技术能力受到更多公众的质问。
相较于其他行业,电池业的核心技术机密更易泄露。因为,电池业真正重要的秘密往往是配方、设备参数和know how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可能几张 A4 纸就能印完。”储能行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如此脆弱,海辰储能作为后起之秀,却有着如此快速的崛起速度,这真的是靠“自主研发”创造的奇迹吗?
知识产权,是一家技术型企业的命门所在,也是IPO合规的重要内容。海辰储能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拿出足够证据澄清自身清白,那么,知识产权可能成为海辰储能上市的最大拦路虎。此外,卷入的知识产权争议,以及曾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被罚,也使得海辰创始人吴祖钰的诚信受到额外关注。
管理层诚信,对任何一家企业的上市都是重要加分项,股神巴菲特在选投资标的时,也极为看重管理层的正直、诚信。只有一个诚信的管理层,才能够带领企业实现长期的增长和稳定的回报,这已是资本市场的常识。
鱼眼观察作者简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