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真正的盟友,是陆军、海军和空天军。”近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纪念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成立25周年的节目上,给出了这个令人惊讶的答案。
这个回答既延续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的历史传统,又与时俱进地加入了空天军。
![]()
当被问及“俄罗斯最可靠的盟友是谁”时,拉夫罗夫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节目后半段才揭晓了这一答案。这番话绝非随口说说,而是反映了俄罗斯在西方全面制裁和孤立下的生存逻辑。
拉夫罗夫将俄罗斯的三大军种直接定义为最可靠的盟友,实际上是向世界宣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底线,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武装力量手中。
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制裁层层加码的背景下,俄罗斯深刻体会到“靠人不如靠己”的现实滋味。
空天军的加入尤其值得关注。俄罗斯空天军不仅承担着导弹防御、空中打击的核心任务,其下辖的太空部队更是掌控着战场侦察、导航通信的关键节点。
这一表述紧跟现代战争发展,反映了俄罗斯军事理念的更新。
拉夫罗夫在发表“盟友论”的同时,也明确阐述了俄中关系的定位。他重申,两国合作关系建立在不结盟的基础上、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分。
这种“结伴不结盟”的关系模式,让双方都保持了足够的战略灵活性。中国不必为俄罗斯的安全事务背书,俄罗斯也不会被中国的外交节奏束缚。
中俄贸易额2025年预计将破2500亿美元,能源合作也十分紧密。但这种关系 “早过了‘盟友’这种需要绑定的阶段”。
在王毅外长早就指出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下,中俄关系找到了比传统联盟更具韧性的合作模式。
中俄选择不结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俄间三次结盟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留给两国特别是中国沉痛的记忆。
晚清时期,清廷为抗衡日本引入沙俄势力,结果导致中东铁路修建、旅顺大连港口被占。
甚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东北全境。
民国时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虽意在借力制日,却导致外蒙古独立、150万平方公里国土流失,以及长春铁路经营权和旅顺港使用权的丧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虽助力工业起步,但苏联专家1960年的突然撤离导致中国工业建设陷入困境。
更暴露出所谓“盟友”背后的控制企图。
这些历史片段揭示了一个铁律:结盟往往伴随着主权受损、经济受制的风险。中国因此形成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外交传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